持續(xù)近一年的埃及動蕩,不但徹底改變了埃及的政治格局,也嚴重沖擊著埃及固有的文化格局。在這個尼羅河畔的古老國度,年輕人的文化生活面臨重新抉擇,也出現(xiàn)了不同于往昔的全新變化。
動蕩沖擊文化生態(tài)
政治動蕩之際,文化被擠向邊緣,這是埃及去年一度呈現(xiàn)的景象。已經(jīng)準備就緒、即將開幕的第四十三屆開羅國際書展半途而廢,一年一度的開羅國際電影展也因為局勢不穩(wěn)而被束之高閣,而最大的沖擊表現(xiàn)在埃及年輕人的文化觀念。
“雖然埃及動蕩并非外界直接作用的結(jié)果,但埃及青年的觀念趨向于西方化,這是促使他們走上街頭、并最終推翻前政權的重要誘因之一。”埃及著名思想家、作家紹基·賈拉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鞭辟入里地說。
賈拉勒強調(diào),西方所宣揚的文化和價值觀,是不少年輕人所向往的。但如今,當一切都發(fā)生改變之后,“埃及青年人在文化取舍上又陷入茫然之中”。他認為,一方面,對于穆斯林兄弟會和更為保守的薩拉菲派登上政治舞臺,埃及“革命青年聯(lián)盟”成員不屑一顧,甚至心生鄙夷;另一方面,他們在吸取新知識和觀念的時候雖然實際上在向西方靠攏,但是對西方文化還是本能地產(chǎn)生一些抵觸情緒,生怕被指責為西方文化和西方價值觀的追隨者。記者在埃及的所見所聞,也印證了賈拉勒所言不虛。
年輕人追求新思想
“薩拉菲”一詞在阿拉伯語里是“前輩”、“先人”的意思,顧名思義,其價值觀和信仰宗旨,就是追隨祖輩的遺訓,完全按照《古蘭經(jīng)》的教誨行事。
薩拉菲派在議會選舉中脫穎而出,贏得的選票僅次于穆斯林兄弟會,似乎折射著埃及社會的一種文化取向。在政治上,薩拉菲派主張以正宗的伊斯蘭教義、教規(guī)作為基本指南,以此來規(guī)范國家的政治架構和社會秩序;在日常生活中,薩拉菲派堅持奉行男女“授受不親”的原則,反對男女一起相處,拒絕同女性握手,反對女子參政和融入當代社會。在埃及,薩拉菲派的人數(shù)目前已經(jīng)超過300萬,其中不乏造詣很深的宗教界名流以及大學教授、中學老師等知識分子。據(jù)稱,薩拉菲派控制著城市和鄉(xiāng)村近5000座清真寺以及準清真寺的小型祈禱場所,這一數(shù)字占埃及全境清真寺或簡易宗教場所總數(shù)的5%左右。
不過,“革命青年聯(lián)盟”穆罕迪森區(qū)的負責人陶菲克對本報記者說,“薩拉菲”只代表過去,因為它的許多觀念和思想還都停留在歷史中。穆斯林兄弟會也存在諸多問題,除非進行大幅變革,否則穆斯林兄弟會的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思想也不會成為埃及年輕人追求的目標。
美國因素影響定向
在埃及青年的文化重新定向過程中,能看到美國因素的影子。最近,美國《外交政策》雜志評選出了2011年100位“全球思想家”,埃及小說家阿拉·阿斯瓦尼高居榜首,一時間成為埃及年輕人追捧的偶像和阿拉伯文化思想界的熱門人物。
阿斯瓦尼2002年出版了第一部長篇小說《亞阿古比揚公寓》。這是一部鞭撻埃及政策、對現(xiàn)實發(fā)泄不滿的小說,其大膽的批判性,讓西方連連叫好,并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歐美出版。2007年,阿斯瓦尼出版了另一部長篇小說《芝加哥》,與《亞阿古比揚公寓》一樣受到熱捧,有些埃及年輕人甚至以能買到此書為榮。記者在開羅的多家書店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這兩部小說都已是數(shù)次加印,足見需求量很大。
2008年,阿斯瓦尼在接受美國《紐約時報》采訪時曾宣稱:“專制統(tǒng)治者誅殺了埃及的精神,遮蔽了埃及的光芒。”有分析說,這就是阿斯瓦尼被美國評為世界著名思想家的原因。美國《外交政策》雜志對這位“全球思想家”作出如是評價:“沒有一個人能做得像阿斯瓦尼那樣,形象傳神、生動無比地傳達出埃及人的希望與夢想。”顯然,阿斯瓦尼被冠名“全球思想家”,并位列榜首位置,體現(xiàn)了西方主導的一種游戲規(guī)則。
日漸形成多元文化
政局劇變后,埃及青年人群中呈現(xiàn)“后動蕩時期文化饑渴”,日漸形成多元文化市場需求。
記者看到,年輕人開始更多地購買西方思想論著,新創(chuàng)辦的期刊也呈現(xiàn)出國際流行的樣式,《解放報》等不少新問世的報紙更是在內(nèi)容上向西方標準看齊。有專家認為,埃及文化產(chǎn)業(yè)正面臨“文化饑渴”帶來的機遇。
鑒于此,埃及學者認為,應該有針對性地對年輕人加以引導,使他們走上正確的閱讀之路和文化建設之路。在賈拉勒看來,既沒必要對薩拉菲派一棍子打死,也不應該一頭扎進西方文化的懷抱。埃及應當學會兼容并蓄,吸取精華。
埃及《今日埃及人報》日前撰文指出,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青年讀什么樣的書,持什么樣的文化態(tài)度,對國家前途將產(chǎn)生決定性影響。因此,對目前埃及年輕人在特殊過渡期的茫然處境不應掉以輕心,而要高度重視,認真對待。
整體上看,埃及青年懷有滿腔愛國熱情,對國家、社會、文化發(fā)展的主流思考是積極向上、嚴肅認真的,對國家未來懷有信念依托。有分析認為,在“混沌期”過后,埃及年輕人會對他們曾經(jīng)的迷茫進行反思,并終將理性地走上推進本國、本民族文化復興和繁榮的正常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