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退休民族工作者的人生追求
——馬文清先生族譜學研究紀實
鐘連良
走進春光旖旎和諧寧靜的山南小區(qū),按響3單元門鈴,主人馬文清老先生將我迎入兩室一廳的樓宅,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居室門楣上方醒目的阿語正聯(lián)“吉祥安寧”,不用問這是回族人家特有的傳統(tǒng)習俗。主人熱情將我讓進他的書齋兼臥室,一股濃濃的書香氣息撲面而來,窗前單人床上被褥潔凈色彩柔合,左側(cè)資料箱滿滿登登與兩架書籍相對擺放,寫字臺正面彩色會議合影依墻而立,右側(cè)放有一羅書版紙樣,看上去主人正在審查書稿。我的采訪就從這批書稿開始。馬文清(1932年11月生)遼寧黑山人,回族,鞍山市民族事務委員會退休干部,中國民主同盟盟員?,F(xiàn)任中國回族學學會常務理事?!哆|寧省志•宗教志•伊斯蘭教》主撰,中國民族古籍資料卷《回族譜序與宗源考略》主編?!吨袊滤沽帧?、《開拓》兩刊特邀通訊員。2002年秋,古稀之年的馬文清先生,決定編撰《回族譜序與宗源考略》(以下簡稱《譜考》)。他遍訪了全國20個省、市、自治區(qū),行程數(shù)萬里;發(fā)出征稿信件2100多件,收到復函1300余封。經(jīng)過五度寒暑,1900多個日日夜夜的辛勤耕耘,一部獨具原生態(tài)特色的《譜考》終于定版告竣,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發(fā)行。馬文清先生在跨進耄耋之年完成了這部186萬字的鴻篇巨制,實在令人驚嘆,這正是“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實現(xiàn)了他的人生追求和民族工作賦予的歷史使命。
一、神圣的使命
1985年5月,馬文清先生擔任《民族宗教志》業(yè)余編修員,在遼寧省海城牛莊古鎮(zhèn)發(fā)掘出一部《鐵氏家譜》,遂與回族家譜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1986年9月,時年55歲邁進市民委大門,1987年9月,遼寧省回族古籍出版規(guī)劃座談會在營口召開,會上,明確了“搶救、整理”古籍工作對回族史學研究,增進宗族團結(jié)與構(gòu)建和諧社會具有跨時代意義和深遠的社會影響。以沈陽、鞍山、大連三市為主體的四人古籍整理小組成立,馬先生參與其中。經(jīng)過四年多的艱苦奮斗和通力合作,1992年4月,《遼寧回族家譜選編》正式出版發(fā)行。1998年5月應省古籍辦的邀請,參加了河北滄州第6次全國回族古籍協(xié)作會議,2005年6月,出席了山東省青島《中國少數(shù)民族古籍總目提要•回族卷》第二次編纂工作會議,這些更激發(fā)了他的工作熱情,使馬老對黨的“搶救、整理”少數(shù)民族古籍工作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深刻認識到中共中央《關(guān)于整理我國古籍的指示》“整理古籍、把祖國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繼承下來是一項十分重要的、關(guān)系到子孫后代的工作”,回族譜牒文化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古籍中重要傳統(tǒng)文化載體,是少數(shù)民族文化中寶貴的精神財富。匯編回族古籍資料卷,必須以“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新風”、“推陳出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為指針,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去承擔黨的民族工作所賦予的光榮歷史使命。馬文清先生進一步堅定了編撰《譜考》的信念。他的行動準則是走出家門深入社區(qū)街道,遍訪村寨農(nóng)舍,拜謁清真古寺,抄錄荒冢墓碑,搜集原始資料,憑著“一張嘴,兩條腿,報效社會,無怨無悔”的堅強信念,拉開了編撰《譜考》的序幕,開始踏上了漫長的、艱難的征集、整理、編輯工作里程。
省內(nèi)考察馬文清,這位民族工作崗位退休的老同志,這次省內(nèi)考察是本著省宗教局領導意圖,以“老民委”和老回回身份進行的。他回憶說,1999年末,遼寧省宗教局召開省宗教志審稿會,帶回一項第三篇伊斯蘭教審定任務,由于志稿情況,必須深入采訪。第一站從鐵嶺地區(qū)開始。2000年初春,乍暖還寒,遼北大地鋪上一層薄紗,空氣格外清新。3月14日,到達鐵嶺第二天市伊協(xié)張寶增秘書長陪同,乘公汽來到遼東東北重鎮(zhèn)西豐縣城,縣民委蔣騰俠主任設宴歡迎,寺管會馬敬周鄉(xiāng)老和常志民阿訇組織10幾位回族老人座談討論,回回先民闖關(guān)東落戶西豐歷史一攬筆下,當晚常阿訇領著馬老前往楊占勤家,沒等馬老開口,老人將《楊氏家譜》贈給客人,喜悅心情溢于言表。3月15日開原市清真寺與教長促膝交流受益良多,族教史料及時到位。隨后,劉成有大鄉(xiāng)老陪同馬老去市民委拜訪,主客相會清真飯店。“老民委”當著10位年輕的民族干部介紹了省志稿編纂狀況,解答了同行們對回族風俗習慣的提問,受到在座朋友的贊許。3月16日,劉成有(1921年生)老人起大早帶領客人去長客車站等候早班車,3個小時凍得渾身打顫,到八棵樹鎮(zhèn)“打的”至荒地村?;牡鼗刈灏ò丝脴?、排岔溝、下窩棚、小西溝和荒地等5個村。當晚來到開原老城,老城系元代遼北咸平府古鎮(zhèn),這里交通發(fā)達,商賈云集,早期回回先民在這里留下深深的足跡。清代古典建筑清真寺內(nèi),處處是文物古跡、碑文、磚雕,水屋子內(nèi)外古香古色。王瑞祥阿訇30本《古蘭經(jīng)》手抄本就誕生在寧靜的小寺中。下午丁全仁和馬遵洲家族采訪由王普亮海里凡引路,發(fā)現(xiàn)了《馬氏簡史》和丁氏家族發(fā)展史,對開原乃至全省的回族源流沿革和清真寺的分布史料大有裨益。3月17日回族青年王松軍引路乘小客回開原市再次同鄉(xiāng)老們座談了開原清真寺的發(fā)展史,劉成有老人親自送站,隨搭乘長客回鐵嶺,晚上楊明阿訇前來探望,詳細地聽取了鐵嶺清真寺情況介紹。翌日,到清真寺進行拍照。3月18日去鐵法礦區(qū)清真寺采訪,楊恩普阿訇和幾位鄉(xiāng)老提供了重要史料,至此,一周時間的采訪結(jié)束。3月19日楊阿訇又陪同馬老乘小客去沈陽城郊法庫縣采訪,3月20日在調(diào)軍臺站乘火車回沈陽,圓滿完成了遼北考察任務。遼中、遼西、遼南和遼東等4片7個地區(qū)的考察,分3次進行,至8月28日止的近6個月時間里,考察的清真古寺有沈陽南寺、新民古寺、開原老城、黑山新立屯、北鎮(zhèn)廣寧、葫蘆島綏中、大連復州城、丹東鳳城、本溪火連寨等均屬于古典殿宇式建筑。遼寧省現(xiàn)代化新寺首推鐵嶺大寺,丹東、本溪南寺、鞍山大寺和朝陽清真寺為阿拉伯式建筑格局。事實說明,我省民族宗教政策的全面落實,回族群眾非常高興。幾個月來,馬文清老先生自備川資,單槍匹馬遍訪省內(nèi)回族聚居地和清真寺,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走上了富裕路感悟深刻。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省112座清真寺,馬老有80%留下了珍貴的歷史瞬間。抄錄各類碑銘30余首,搜集家譜和采集零散家世史料10多本(篇),重撰清真寺文稿68篇,編寫第三篇伊斯蘭教志稿10萬字,輸錄微機制成電子版光盤一塊,受到省局領導的表揚。
驚險瞬間2001年10月13日,馬老與家住遼陽燈塔大河南回民村的何松柏約好,去該村采訪幾位回民老者,挖掘史料,幫助他們深層次地了解“闖關(guān)東”回族先民的遷徙史。馬老乘坐的鞍山開往沈陽的普通客車,7點30分準時停靠在十里河小站,下車后舉目環(huán)視,旅客稀少,接站人不見蹤影。馬老接通了電話。30分鐘過后,何松柏由東北方向走向站內(nèi)直奔西側(cè)候車室而來,馬老喜出望外,久盼大河南采訪就要實現(xiàn),心里裝滿了興奮,隨何松柏向前走去。須知,腳下正在跨入險境。這時,站臺上的服務人員高喊:“快走!火車來了!”馬老心想車站服務員在喊誰呢?他只顧興沖沖地跟何松柏身后,忘記車站內(nèi)行走危險。當馬老跨過第二條鐵軌,右腿剛登上月臺時,南來、北往的兩列貨車同時呼哮而過,強大的氣流將馬老吹倒在狹窄的站臺上。如果晚過1秒鐘,后果不堪設想?,F(xiàn)在回憶這件事情時,馬老仍心驚不已。
匯集智慧整理編輯古譜序文,一個很大的難題是大部分序文均無標點,給閱讀古籍設置了障礙。如何能使這批古序文為探索回族源流和為續(xù)修家譜服務,破譯注釋古序文是關(guān)鍵所在。不懂就學,不會就向?qū)<覍W者請教。為此,馬老特邀請鞍山師范學院古漢語教授傅俊民老先生,遼寧科技大學回族教授王振鐸先生,遼寧知名作家、鞍山《鋼都老年》雜志編審李大桂先生等十多位莫逆之交,友情助陣,對書稿分別進行標點與審校。寧夏鐵大君先生對《鐵氏族譜》中五段古序做了今譯,馬金寶先生對寧夏銀川《馬氏宗譜》作了標點斷句,山東馬明先生對山東《丁氏族譜》的考證注釋,為解讀古序文,讀通原文作出了重要貢獻。正是由于馬老的虛心好學,真誠求教,匯集智慧才解決了編撰《譜考》中一個個難題。
信使伙伴1986年9月,馬老被調(diào)入市政府民委工作,第二年10月29日一封發(fā)往河北青縣民委征集族史函件,揭開他書信收藏愛好者的集函帷幕。馬老認為學者張舜徽先生對書信“人之相與,聚于一處,可藉語言以通其情感。如聚而忽別,或分居異地,必賴互通音問以抒其所欲言,則書信尚矣。”這種觀點也正符以書信方式,向全國搜集回族史料。在當今通訊設備走向現(xiàn)代化的時代,信函仍然為老年人所喜愛,我想對于馬老本人也是一件非比尋常的合作伙伴。比如,在征集江蘇省鎮(zhèn)江市《夏氏家譜》遇到許多考究的問題,收藏者夏承厚先生的《夏氏家譜》為手寫油印的復印稿,文字模糊不清,需要重抄辨認,清稿寄至鎮(zhèn)江校對,寄回核實考證,來來往往族情通融,去去來來溝通傳遞,十幾篇文字整合提高,需時長達半年之久。往來信件加在一起可成為真實的史志素材,族譜修續(xù)基礎。據(jù)粗略統(tǒng)計至2010年末的24年間僅《信札底稿》積累了88本,發(fā)出信件達2147件,回函收藏達1300多件,這批珍貴往來信件具有一定收藏價值,也為回族史積累學術(shù)資料,并給馬老本身帶來豐厚的精神財富和無窮的樂趣。以上故事只是馬老近幾年撰寫《譜考》故事中的滄海支流,全豹一斑。從這些故事中,我們可以領略馬老匯編整合過程中的艱辛,也能體會到一位古稀老人為完成《譜考》所做的無私貢獻和頑強地拼搏精神,實在令人敬佩。
二、深厚的情誼
常言說:“吃水不忘打井人”,在新作成果背后有一支以吉林楊元波、河南桑坡丁占富、北京西城伊協(xié)馮嘉美、河北省伊協(xié)孔昭剛和北京昌平退休教師李建工等為代表的鮮為人知的幾十位民族精英。他們發(fā)揚樂善好施這個回族世代優(yōu)良傳統(tǒng),資助編輯出版工作。的確,他們不愧為是回族族譜古籍事業(yè)堅強支柱,也是馬老的堅強后盾。沒有這些無私奉獻的回族精英的真誠幫助,馬老這部巨著是很難完成的。
2004年初秋,馬老的積蓄即將用盡之際,已步入耄耋之年的脫恩鑄老人從山東青州寄來百元資助,可謂“久旱禾苗逢甘露”。老人在來信中寫到:“匯去百元資助,略表心意。”脫老代表著老一輩的心聲:上憶祖宗功德,下啟后人傳承,熱切地期望《譜考》早日面世的愿望,激人奮進。
是秋8月23日,主持滄縣大褚村回氏續(xù)譜委員會工作的回登亮先生,這位曾任滄縣人大主任職務的人民代表,他不僅主持自己宗族續(xù)譜工作,還時刻牽掛著資料卷的編輯工作,一面派人贈寄《回氏宗譜》,一面匯款資助,其情可睹,其誼深厚。
2005年5月20日上午,馬老出席北京昌平區(qū)陽坊鎮(zhèn)西貫村清真古寺創(chuàng)建510周年慶典。會議組織者李守信和陽坊中學退休教師李建工向馬老提出,想找本村著名回族企業(yè)家聯(lián)系贊助。
第二天掛鐘指向9點55分,李建工老師推著摩托車進院。伸手掏出兩沓百元人民幣說:“這是我的,這份是我兒子的。”站在面前的這位退休物理教師,樸實無華的外表,心地善良的品格和對人坦誠無私的胸襟,讓人敬佩。他每日揮毫潑墨以阿漢文書法為伴,將自己的積蓄義獻之外,還引導兒子李鐵路支持出書,其行動委實難能可貴。這天上午,馬老在建工老師陪同下走進清真寺正門,黃玉剛、李有棟二位主任又把一筆貴重的贊助款交給了他。馬老當晚回到李家,晚飯后守信的父親李永廉老人和他孫子李自強分送過來兩筆殷實的族情。
2006年3月13日下午兩點,馬老一行在學會秘書處張炳宇主任帶領下,來到北京西城區(qū)伊協(xié),這座伊斯蘭文化中心的領導馮嘉美女士,將早已準備妥當?shù)囊焕澲Y金交到馬老手里,可見,西城伊協(xié)站在首都襟懷全局,真心實意地支持作者,代表了北京回族穆斯林的志誠和心聲,成為作者強有力的精神支柱。
2006年11月18日,馬老在吉林師大統(tǒng)戰(zhàn)部楊岱慶部長與吉林省伊協(xié)會長王德才、省民研所劉智文等幾位好友匯合來到長春著名元盛居飯莊同總經(jīng)理會面,楊元波總經(jīng)理用風味食品涮羊肉款待親友。席間,他表態(tài)支持回族族譜等著作出版。轉(zhuǎn)年春日,楊總經(jīng)理將善款發(fā)來鞍山,這位只見過一面的回商真是一言九鼎。為了不辜負吉林回族企業(yè)家的熱切支持,馬老決定用這筆善款先行購下全部書稿電子版并制作成光盤以防萬一,將“180萬擔糧食”儲存在自家囤里,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楊元波這位胸懷寬廣的合作伙伴為這次譜著出版立下不朽功勛。
2006年11月26日,馬老應邀約偕夫人南下大連會見大連肉類商品綜合批發(fā)市場副經(jīng)理哈敏女士。她表示:“我這個人心直口快,有啥說啥,馬老為咱回民編書、出書,我支持,沒多有少嘛!”大連學者回鳳泰也說:“出書大家都有一份責任。”不日,一筆善款轉(zhuǎn)來鞍山。哈敏在電話中再三囑咐說:“這點兒小意思不成敬意,只當給馬老買營養(yǎng)品補身子用,下次再給馬老寄去一部分。”
“修譜人心連心,回回一家親”這句話用在河南焦作統(tǒng)戰(zhàn)崗位退休的回族干部程連慧身上和用在“全國皮毛第一村”河南桑坡村委員會以丁占富書記為首的一班人身上,是恰如其分的。程連慧這位祖居濟源下街的程氏修譜人,主動提出助馬老“一臂之力”。全國回回一家親的道理,深深打動了桑坡人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情誼,決定給予支持。代表河南回族意愿的桑坡善款,寄到了遼寧。為促成贊助而往來于濟源—桑坡的程連慧先生,同時也慷慨解囊。這種修譜同行心連心心貼心回回一家親的社會民族群體形象展現(xiàn)無遺。
2009年7月20日下午,河北省伊協(xié)秘書長孔昭剛先生,從承德發(fā)來短信表示支持鼓勵:“仁兄對回族古籍事業(yè)的貢獻利在當代功在千秋。你出書遇到困難咱能不管嘛!”他用火熱的回回情懷溫暖了馬老的心,隨后又寄來了善款。這種“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yè)”,“服務社會,造福人群”的傳統(tǒng)美德,充分體現(xiàn)河北伊協(xié)認真貫徹中央“推動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傳承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文件精神,大力支持中華民族譜牒文化的普及與發(fā)展,不愧為全國的回族穆斯林群體的楷模。
2009年8月21日,兩位始終不渝地參與匯編的遼寧阜新的親友李大光經(jīng)理和學者劉建亞親自駕車來到鞍山獻出兩人沉甸甸的心意,8月24日,馬老帶著鞍山市檔案局,市社科聯(lián)和市文化局出版規(guī)劃處批文,懷揣定金與新民進電腦印刷公司簽訂了印刷合同,快速登上了向祖國母親60華誕獻禮的“末班車”。10月18日新書在河南鄭州中國回族學會第18次學術(shù)研討會上亮相,受到專家學者和代表們的廣泛好評,取得了豐厚成果。
三、豐碩的成果
《譜考》一書,經(jīng)過五年多的辛勤耕耘,終于付梓印行。這部獨具原汁原味原生態(tài)特色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古籍資料長卷,以古今譜序等重要史料為主體,按姓氏筆畫對應輔以宗源考證兩部分內(nèi)容匯編成書,為普及中華譜牒文化基礎知識,服務社會起到積極作用。從全國回族學研究角度思考,她不僅拓展回族學術(shù)研究領域,也在回族學科之中增添了一個譜牒學門類。
三次精心雕琢
2009年10月,馬老憑借出版社終審良機,針對試刊前遺留的質(zhì)量問題,結(jié)合中國回族學會專家學者以及廣大熱心讀者提出的建議,對各種已發(fā)現(xiàn)問題匯總梳理,查書版核對原文,正謬誤補遺漏,經(jīng)三次精心雕琢,譜作質(zhì)量得到大幅度的攀升,喜結(jié)碩果。例如云南昭通“菜家地馬氏序”,原文模糊不清,詞句難于理順,具校漏洞明顯達到必改程度。李正清先生親撰的《昭通回族文化史》幫了大忙,對照整理稿樣板,替換下弊端,改換新篇,使該序恢復了歷史本來面目。山東平邑“左氏家族世系表”一校對繁體人名清楚標明,年輕排版員沒有訂正便發(fā)回新版,后被校對忽略留下治命的病根,今三校發(fā)現(xiàn)立即糾正,得到《中國大百科全書》編審左步青老先生賞識與鼓勵。河北滄州《曹氏家譜》因與李氏是同一位始祖而引發(fā)的誤考,李氏宗族代表李文忠先生發(fā)現(xiàn)電傳作者,馬老按正確文句修訂,曹李兩姓一家都很滿意地說:“主編勇敢接受意見不遮丑,知錯必改的敬業(yè)精神可嘉呀!”河北青縣戴氏《滄桑紀略》通篇古文,整編初,因馬老經(jīng)驗不足,留下誤筆,對此他用10多天時間,先學古文、闡釋內(nèi)涵,核對原文,發(fā)現(xiàn)了癥結(jié)及時給予斧正。
為滿足修譜工作者和讀者愿望及求索,決定對新發(fā)現(xiàn)和讀者迫切需求的家譜采取擴編和補增辦法加意解決。雖然留下如重新造字、頁碼串換,增加經(jīng)費等難點,馬老堅持只要群眾需求作者照編不怠。河北新集尹氏后裔天津?qū)W者尹忠田先生是研究全國尹氏家世專家,他需要《尹氏宗譜》第一全冊史料,對此馬老撤下已被壓縮的書版重新改換了新版寄至天津,感動得尹忠田先生來信感謝,并匯來版費。遼寧本溪金氏回族是一宗具有優(yōu)良傳統(tǒng)的中醫(yī)世家,金氏14世掌門人金忠武先生與其子金偉、金珂兩兄弟親自傳承的金氏正骨及金家老膏藥在省城沈陽和本溪等地聲名遠播,馬老果斷決定將新發(fā)現(xiàn)的《金氏家譜》全文補入。同時將具有較高科研價值內(nèi)容較為完善、宗族后裔遍布各省的《吳氏家譜》增補進書,對族譜內(nèi)容過簡的《黑氏家譜》以山東臨清《黑氏宗譜》及時補入譜作,充實了黑氏宗族發(fā)展史,壯大了回族譜牒聲威,極大地普及了譜學文化基礎知識。
譜學隊伍在成長
隨著《譜考》一書的出版,許多位修譜專家學者和譜學工作者續(xù)(創(chuàng))譜事跡與科研成果和個人簡歷一應收入卷中,傳揚于祖四面八方,集中展示出全國譜學隊伍壯大成長,推動回族研究的飛速發(fā)展的新態(tài)勢。正如上海市民委張志誠處長所說:“《譜考》托舉出200多作者,標志著主編者組織能力和在全國的影響是當之無愧的。”例如以河北滄州吳丕清先生和山東濟南馬明先生為代表的兩部譜學專家著作表明,他們的確是譜學界的領軍人物、出類拔萃的學者。北京科技大學馬肇曾老教授晚年站在譜學高端俯視全國馬氏宗族,推出一部《懷寧馬氏宗譜》這部工程浩繁的巨制鴻篇,實為譜作的精品樣板之作。新疆烏市魏德新先生征集并親考所撰的《法都喇(若正)祖源考》,既明確了其族屬又增進各民族團結(jié)。隨著歷史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少數(shù)民族離不開漢族,漢族離不開少數(shù)民族,各民族間和民族內(nèi)部在共同心理素質(zhì)基礎上結(jié)成的平等團結(jié)、互助、友好合作的親緣關(guān)系,創(chuàng)造了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為記錄祖國大家庭的美好未來,續(xù)寫新的和諧篇章。
社會價值觀的體現(xiàn)
《譜考》社會價值觀的體現(xiàn)在于當資料卷面世得到社會所承認、接受及受到廣泛歡迎程度,標志著叢書自身的使用價值已經(jīng)轉(zhuǎn)化為公眾認同的社會使用價值。譜作以向祖國母親60華誕獻禮姿態(tài)于2009年10月18日在鄭州第18次學術(shù)研討會上亮相,學會領導、專家學者和與會代表贊不絕口,好評連連,帶頭購書。11月5日出版的第4期《回族研究》刊發(fā)了新書訊以來各地讀者紛紛寄款購書,如河北滄州讀者離休老干部《李氏宗譜》續(xù)修組委會族長見到《譜考》非常高興,先期給編委購書6本,組織大家學習查閱資料,專函感謝主編說:“你頌揚我李氏宗族就等頌揚李氏始祖仁美公創(chuàng)立基業(yè)忠厚傳家精神,我要感謝你。”幾個月來,李老發(fā)動族內(nèi)老少購書66本,自然形成一個《譜考》讀者群。吉林師大統(tǒng)戰(zhàn)部長楊岱慶先生在其評論文中以《盛世溯源弘揚民族文化》為題寫道:“馬文清先生用多部回回家族歷史寫真,勾勒出一個民族生存軌跡,再現(xiàn)這個民族發(fā)展的文化印痕。”遼寧讀者韓景超老大夫通讀全書后他感慨地說:“《譜考》的確是我們回族的傳世之瑰寶??!我能看到這部書是沾了我們民族的光,偏得呀。”并給兩個兒子各購一部學習收藏。充分體現(xiàn)《譜考》是一部具有相當社會價值的古籍精品,它的社會影響面寬,受到讀者歡迎意義深遠,為加入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系列創(chuàng)造了條件。
書號如愿以償
書號是一部著作的靈魂,是出版單位批準公開發(fā)行的符合國家法典的出版物。為解決書號問題,年逾古稀的馬文清老先生,長達5年之久,先后跑了有關(guān)省的出版單位,終于在友人的幫助下,在吉林文史出版社如愿以償?shù)慕鉀Q了這個難題。
申請一個書號對于一名退休干部(屬于個人編輯行為),的確困難重重。一是那些很少研究回族古籍工作的年輕編輯怕文字量大麻煩多不愿接受;二是資金問題。盡管《譜考》一書經(jīng)專家審查得到肯定,同時得到國家民委中國少數(shù)民族古籍研究室的領導同志首肯。選題書號仍然不批,馬老到處碰壁,直到2009年9月中共鞍山市委宣傳部領導撥出一筆資金,直接打入出版社帳號,書號問題才算得到解決。然而,事情并沒有完結(jié),出版社接手后,僅審查書版,把關(guān)定向,重新調(diào)整版面等等就折騰了16個月,責編的審稿費、排版費和預交印書費等費用,馬老的養(yǎng)老金和多年的積蓄傾囊而出,還欠下了外債??梢妭€人解決“書號”真是難上加難。盡管如此,馬文清老先生還是克服了重重困難,趕在2011年1月正式出版。
《譜考》一書,不僅僅是回回家族的自我寫真,也不僅僅定位于回族資料系列之內(nèi)。其實中華各族人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脈相通,共生共長,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本書不僅屬于回族所擁有,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蹲V考》的出版發(fā)行,也為我國譜學大花園增添了新的奇葩。
書中考略部分,以家譜的翔實資料為據(jù),結(jié)合實地采訪探求所進行的論史與證史,不僅具有鮮活的特色,且為前人所寫的譜序給予了通俗的詮釋和補充。這些文字言必有考,考必有據(jù),令人信服。
采訪結(jié)束了,可我的心情卻久久不能平靜。馬文清這位“老民委”古稀之年,憑著信念和毅力以及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責任意識,把這一久而將要失散的遺產(chǎn),留給了回回民族,留給了全社會,著實令人欽佩。
祝愿已步入耄耋之年的馬老走過米壽,渡過白壽,奔向茶壽,永遠健康長壽!
作者簡介:鐘連良,筆名鐘晨,號閑人,遼寧海城人,高級政工師,現(xiàn)任中華鐘氏宗親總會常務理事,遼寧鐘姓文化研究會副理事長、秘書長,鞍山市譜牒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譜牒文化研究》期刊主編,鞍山市作家協(xié)會、詩人協(xié)會、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shù)靥厣姆终?,更?quán)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