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禹城西十多里有個韓家寨,是山東著名的回族韓姓聚居村,也是全國回族韓姓的重要的源頭之一。它聞名全國的原因,即是它已跡乎中國東部回族韓姓的萬流之源。近些年來,韓家寨在報章雜志上、在網絡上、在譜書史料上,常常為研究回族韓姓的專家學者和韓姓后人所關注。而我源于韓姓無譜書問世,而又因我的幾個過往的學生,不少出自韓寨的難舍的師生情結,想在此寫寫韓家寨之淵源及韓姓人流徙狀況。作一點考釋,當然其中不乏猜想、推斷,存此待考吧!
一、韓姓初源韓寨考
我著意收集山東韓姓家譜資料,然而十多年來幾乎未找到一點有用的東西,這對我想整理一下韓寨回族韓姓姓氏及家譜的愿望,不異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今我年事已高,心力體力也每況愈下,不得不在我還能拿動紙筆的情況下,將我手頭這點可憐的只鱗片爪,匯整成篇,雖有堆砌和憶斷之嫌,也只有這樣寫下這篇考文,以求后人補之、考之、證之了。
回族韓姓名人,在正史上能查到的最早的也只有明正統年間的韓雍了。史書記載:
韓雍(1422—1478),字永熙,長洲(江蘇蘇州)人。正統七年(1442年)進士,授御史,巡按江西,清除貪官污吏,以才略過人見稱。十三年冬,參與平息處州(今浙江麗水)鄧茂七起義。景泰二年(1451年)任廣東副使,彈劾寧王不法事,得罪權貴,天順初(1457年)復官,任山西副使,大理少卿,右僉都御史。四年巡撫宣府大同。七年入覲,皇帝壯其貌,留為兵部右侍郎。成化元年(1465年)為左僉都御史,贊理軍務,前往兩廣鎮(zhèn)壓苗、壯族人民起義。因功遷左副都御史,提督兩廣軍務。五年,再次集兵鎮(zhèn)壓兩廣各民族反抗。九年,遭宦官黃沁誣陷,去職還鄉(xiāng)。兩廣人惜其去,立祠紀念。家居五年卒。正德間,賜諡襄毅,著有《韓雍奏議》一卷,《襄毅文集》十五卷。
這是正史上明代韓姓最大的官。據《廣州通志》載:“懷圣寺,……明成化(憲宗)四年(1468),都御史韓雍重建,留達官指揮阿都剌等十七家居之。”但韓雍祖籍是否是山東禹城,不可考。據魏德新先生的《中國回族姓氏溯源》“……韓氏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由青海循化縣遷入禹城(山東),初居西白莊(大程鄉(xiāng)),后于明永樂二年(1404年)遷入韓家寨。
永樂二年至韓雍考中進士僅38年。這說明如果韓雍與韓寨實為一支,那么他的祖先也應在永樂二年后不久去蘇州。一個少數民族家庭能如此迅速地納入蘇州這個繁華的大都市,融入漢儒文化的深層次,沒有一兩代人的努力,是很難成功的,因此我懷疑韓雍與山東禹城韓姓有涉。
在明代真正出自禹城的韓姓人,做官的或有名望的要說是明天啟年間(1621—1627)——此已是明末了——的韓養(yǎng)醇了。
史書記載:韓養(yǎng)醇:明天啟乙丑科(1625)拔貢生,丁卯科(1627)舉人,任靜海縣知縣,改授襄陵縣知縣,行取刑部主事,歷主事員外郎同修大清律,升任浙江衢州知府,誥封中憲大夫(正四品)。
他是山東禹城人,明末清初人,其次子昌谷,官至荊州知府,四子昌祉,官至淮安知府,民間有“一門三知府,父子九登科”之稱。
今將韓養(yǎng)醇一門名人及官職情形列述于下:
韓養(yǎng)浩,清順治戊戌科(1658)拔貢生,任江南常州通判,誥封中憲大夫。
韓昌谷,崇禎己卯科(1639)舉人,癸未科(1643)進士,任山西太谷縣知縣,行取兵部主事,順治丙戌科由山西典試官升職方員外郎(1646)武選司郎中,丁內艱服闋補戶部郎中,欽差寧夏督餉,授湖廣荊州府知府,誥封奉政大夫(正五品)。
韓昌邦,由武功授任江南淮安府沐陽縣知縣,旋任山陰縣主薄,誥封文林郎(正七品)。
韓昌祉,蔭生,由中書舍人行取工部主事,升任員外郎,旋任欽差杭州,南新關榷稅郎中,欽差蕪湖榷稅,改授江南淮安府知府,誥封中憲大夫。
韓昌晉,康熙癸己科舉人(1713年)
這是韓氏九世十世,另還有八世韓繼朗,曾任山西縣典史誥封中憲大夫,恐為韓養(yǎng)醇之父。其父名叫“韓仁忠”。
從這幾個人物略傳中考證人物輩次及年代,可以證實山東禹城韓寨九世祖韓養(yǎng)醇(另說為五世,后再解說)起碼距今三百六十多年,官職正四品,山東禹城韓氏清初為官宦門第。
然而,山東禹城韓姓為撒拉族后裔,世稱撒拉回,祖籍青海循化,據魏德新先生考證,他說:回族中的韓姓,據山東禹城縣韓家寨《韓氏祖墓碑志》載:“邑西韓氏居韓家寨,來自西域,崇奉回教為邑望族。……”另有《禹城縣志》載:“吾韓氏自元順帝九年(1349)由青海循化地區(qū)移民而來……,先祖原姓‘沙穆罕’,此后即保留后一個字音,改姓為韓。初遷始祖即信奉伊斯蘭教。”
這兩份材料我都未親見,不過后者說的較清楚一點,既說明遷由地,又說明了韓姓之由來,撒拉族是我國西北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之一,過去稱為撒拉回。
至于韓姓是元至正元年(1341),還是順帝九年(1349)東遷,不是一個大問題,問題是遷來禹城的落腳上,各書各譜還有不少異說。
吉林九臺《韓門門譜》載:“始祖西地薩拉人氏”、“韓姓是撒拉族的根子姓”、“十個撒拉九個韓。”
清嘉慶六年(1801年)泰來公《韓氏家譜又序》中說:“竊維吾太老始祖明初定鼎來自西陲移鎮(zhèn)東路,相傳山后禹州人,初卜居于山東禹城縣城西三十五里黑龍王廟。再世我能祖始由山東禹城遷于滄州韓石橋莊。”注意此處有“相傳山后禹州人”七字,在同年同為泰來公所書又一篇名為“為禹城支著”的序中就沒有這七字。
“山后”可能是“山左”之誤,那么就是山東禹城,“禹州”也有如下兩種可能——因山后除本意外還可能是左或右——如山右即可能是山西,如“山后”本義即“山南”、河南。河南有禹州,因《門譜》載,從第四世起分為三支(前三世考考)其中“第三支(熊祖)遷到河南歸德府葛家莊。”歸德為河南商丘屬地,在山南,可能是熊祖回河南故鄉(xiāng)。
這里就有了如下幾點矛盾:
1、韓氏東來是元順帝時還是“明初”?
2、如元時東來,至正元年或九年,到明永樂二年(1404年)其間相差五十五年,韓氏居于何處,一曰禹城西白莊,一曰山后禹州?
3、韓氏由白家莊即黑龍王廟后遷韓寨?
4、禹州是山西還是河南?還是山東?
結論:在此我武斷作結:即韓氏在元末(至正九年或元年)東來始居于河南禹州,明初又東遷入山東禹城白莊居住,時為二世,三世。在禹城約明永樂年間,有三子,長支遷韓寨,三支能公去河北,二支熊公去河南。
此種推斷有民國廿六年韓氏十五世韓淑椿序為證。“吾韓氏太祖始來自西陲,世傳山后禹州人,明初移鎮(zhèn)東路,卜居山東禹城縣城西三十五里,黑龍王廟(即白家莊)再世兄弟三人,長分祖諱失考,遷居邢家店迤東(即今之韓家寨),次分祖諱熊,分守河南柘城,三分祖諱能,分居直隸滄州。”
此處除二支三支遷處有歧外,其他均無差異,如《門譜》記載(見上文)即將去河南熊祖稱為二支,去河北的能祖稱為三支。但留禹城韓家寨的為長支無疑。至于長支的遷流情況,考禹城鄉(xiāng)鎮(zhèn),今日縣城西北仍有大程鄉(xiāng),邢店在大程鄉(xiāng)東南,韓寨在邢店東距縣城約十五里,屬城西十里望鄉(xiāng)管轄。
關于韓姓四世三支情況,韓家寨本地也有另說,容后細說。
二、撒拉族族源考
《中國伊斯蘭百科全書》載撒拉族:
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之一,亦稱“沙喇族”、“撒拉回”等。自稱“撒拉兒”,簡稱“撒拉”。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并散居在化隆回族自治縣和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自治縣等地,人口約8.7697萬人。使用撒拉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語支。無民族文字。一般使用漢文,不少人通漢語和藏語。據民間傳說,約在元代(13世紀)居住在今中亞撒馬爾罕的西突厥烏古斯部落撒魯克人一支,由一位名叫尕勒莽的首領率領本族東遷,來到今循化縣境內定居下來,由部落發(fā)展為民族,由士司統治到封建王朝駐兵設官而改土歸流。在700多年中,撒拉人由一個人數較少的民族群體發(fā)展為近10萬人的現代民族。撒拉人是帶著原有的伊斯蘭教信仰而東遷的。在萬里跋涉中,伊斯蘭教的教義思想、生活方式,成為他們的精神支柱和凝聚紐帶。到達循化地區(qū)后,周圍主要是藏族和漢族居民,他們堅持了伊斯蘭教信仰與生活方式而又適應了當地的自然條件與社會環(huán)境。與藏漢族共處,進而聯姻,發(fā)展了本民族的經濟、文化,擴大了人口的繁衍。據《循化志》記載,尕勒莽的嫡系子孫,元末即任世襲“達魯花赤”,明洪武三年(1370)降附明軍,六年(1373)封世襲百戶,正式確立土司制度。至光緒二十二年(1896)終止。……
關于撒拉族,因與回族一樣都是外來民族,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而且兩個民族的血親關系又十分緊密,山東回族韓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撒拉族是古代西突厥烏古斯部撒魯爾后裔,又一傳說,唐代時曾住中國境內,后西遷中亞,元代十三世紀時,取道撒馬爾罕,經長途跋涉返回中國,到青海東部循化地區(qū)定居,——這是一種返回說。而又與漢藏回蒙等族融合遂形成一個民族。
由此可得出如下結論:撒拉族居住較集中又與回漢等族來往甚密,與回族相差不多,因之東遷與回族無疑,又經幾百年與東部回漢人等交往,遂成禹城回族韓姓,生活習俗等與山東回族無差。這是其一。其二,其遠祖雖為突厥人,后來到青海,因與國內各民族融合,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民族集體,早先還有土司制,又轉化為卡迪制(宗教制),原先均為遜尼派,后又傳入花寺派和哲赫林耶派,在清乾隆中期遂因教派沖突而引發(fā)了蘇四十三起義。其三,撒拉族是返回的民族人群之一。唐時原在中國,后遷中亞,后又返回,如甘肅武威一帶的昭武九姓相似——有人說,這就是稱回族或回回的原因,“返回”。
關于撒拉族還有幾段記錄和故事,今截錄于下。
(一)關于原居中國的記載
撒拉族來源的資料主要依靠流傳在本民族的口頭傳說。據民間傳說,突厥烏古斯部撒魯爾的后裔。傳說撒魯爾即烏古斯汗之孫,塔黑汗之長子。“撒魯爾”意為“到處揮動劍和錘矛盾”。原住唐代中國境內,后西遷中亞。
(二)從撒馬爾罕遷來的記載
撒拉族先民從中亞撒馬爾罕一帶遷來的歷史,被近年來許多歷史學家的考證所證實。祖圣尕勒莽、阿合莽的墳墓和抄寫本《古蘭經》仍在街子清真大寺內。一本土耳其文著作《回族源流考》中記載:“原住在撒拉克(今土庫曼境內)的尕勒莽和阿合莽兄弟二人,帶領本族一百七十戶,離開此地東行至西寧附近定居下來。”從其風俗習慣等來看,也可證明撒拉族是從撒馬爾罕遷來的。
(三)撒拉人為“西域親軍”的記載
一些學者則認為,撒拉族先民是中亞撒馬爾罕地方烏古斯人的一支——撒魯爾人。成吉思汗征服中亞后,將當地各族人民組成“西域親軍”,撒拉族的先民即為“西域親軍”中的“撒兒特”部。其后,成吉思汗于公元1225年至1227年從中亞回軍,撒兒特部隨軍轉戰(zhàn),至青海循化地區(qū)駐屯。這部分人就是撒拉族人的祖先。也有的學者認為,成吉思汗征服蔥嶺以西黑海以東的穆斯林民族之后,強迫他們東遷。這些人東來之后,尤以居甘、寧、夏各地者居多。
(四)返回中國時的有趣故事
族始祖尕勒莽、阿合莽兄弟兩人原居住在撒馬爾罕地方,他倆在伊斯蘭教門中很有威望,因而遭到當地統治者——國王的忌恨和迫害。于是他倆帶領同族18人,牽了一峰白駱駝,駝著故鄉(xiāng)的水、土和一部《古蘭經》向東方尋找新的樂土。一行人經天山北路進嘉峪關,旋經肅州、甘州、寧夏、秦州(天水)、伏羌(甘谷)、臨羌等地輾轉來到今夏河縣甘家灘。后來,又有40個同情者跟來。追隨他們經天山南路進入青海,沿青海湖南岸到達圓珠溝(貴德縣境內),有12人留了下來,其余28人在甘家灘與尕勒莽等相遇,便同行進入循化境內。經夕廠溝,越孟達山,攀上烏士斯山。這時天色已晚,蒼茫中走失了駱駝,便點起火把在山坡尋找,后人就把這山坡叫“奧特貝那赫”(即火坡)。當他們到了街子東面的沙子坡時,天正破曉,后人又稱沙子坡為“唐古堤”(即天亮了)。在黎明中,他們眺望街子一帶,眼見土地肥美,清流縱橫,實是一塊好地方。下了山坡,見一眼泉水,走失的駱駝臥在水中,已化為白石一尊。眾人喜出望外,試量了水、土與所帶故鄉(xiāng)的水、土重量一樣。于是,這兩批人經過長途跋涉,最后決定在循化街子地區(qū)定居下來。撒馬爾罕人與周圍藏、回、漢、蒙古等族長期雜居融合,繁衍吸收,發(fā)展而成今天的撒拉族。
撒拉族祖先到循化定居后,與當地的藏族、回族和漢族融合,逐步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民族共同體。現在,撒拉族有韓、馬、沈、蘭、何、劉、王等20多個姓。撒拉人稱韓姓為根子姓,這說明其它姓都是外族之姓,后來與撒拉人融合為一族的。
(五)撒拉人的社會習俗
家家都有果菜園,有中亞風格。同一家族的都住在同一區(qū)域。撒拉族男子頭戴無檐白色或黑色六牙帽或小圓帽,外套“白布汗褡青夾夾”,腰系紅布帶或紅綢帶,短衣略為寬短,長衣較為狹窄。冬天穿光板羊皮襖或羊毛織稿子,腳著布鞋或用牛皮制成的“洛提”(撒拉語,是一種用牛皮制成的鞋,里面裝草取暖)。婦女喜歡色澤艷麗的大襟花衣服,外套黑色坎肩,喜歡佩帶長串耳環(huán)、戒指、手鐲、串珠等首飾。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婦女普遍戴“蓋頭”。撒拉族的經濟以農業(yè)為主,園藝業(yè)發(fā)達,多數人家都有大小不等的果園。以種小麥、青稞為主,還種養(yǎng)麥、玉米、馬鈴薯和各種蔬菜、瓜豆,辣椒和花椒是撒拉族主要聚居區(qū)的特產之一。新中國成立后,建立1個自治縣,與保安族、東鄉(xiāng)族聯合建立1個自治縣。
從上述的幾種對我國撒拉族形成的資料來看,撒拉族與回族在信仰上、在親情聯誼上、在地域居處上,關系均十分密切,因而撒拉族一支來山東后,形成了山東回族韓姓是很自然的,再說撒拉族中人大多改為漢姓,在循化“韓”姓已成為撒拉族的“根子姓”,其他不少也是與其他民族融合后而形成的姓氏。因此山東的韓姓回族起源于撒拉已是不爭的事實。而我國東部各地韓姓回族又大多源自于山東禹城韓家寨。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