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屆金馬獎的提名影片里面,張作驥《當愛來的時候》是最大贏家,一騎絕塵。《十月圍城》、《第四張畫》和《父后七日》緊隨其后,幾個主要獎項的結(jié)果大多也會在這四部影片當中產(chǎn)生。然而金馬獎的初審評委和復(fù)審評委并不是同一撥人,它采用的是國際電影節(jié)的評審模式,也就是由初審評委先點好菜,選好片,再讓復(fù)審評委品嘗,逐項定奪,然后出一份最終的得獎名單。所以跟金像獎提名能看出大勢所趨不同,金馬獎的提名入圍和最終得獎往往沒有太大聯(lián)系,例如去年入圍9項提名的《如夢》,顆粒無收,上映之后慘淡之至,令人懷疑初審評委到底是吃的什么飯。
《十月圍城》的入圍叫人無話可說,金馬沒道理不示好。應(yīng)該說在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情況下,內(nèi)地電影選出了《透析》作為代表并不為過,劉杰的執(zhí)導(dǎo)能力更是不容置疑。但是既然金馬獎敢走這么一步,彰顯自己的藝術(shù)品位和追求,為何不把《春風沉醉的夜晚》也一并列入主要提名名單,畢竟在我看來,《春風沉醉的夜晚》確實不比《透析》差。因此,只能說這份提名名單也是問題多多,無法讓所有人信服。
既是金馬獎,臺灣電影自然是主菜,全年較受矚目的四部臺片里頭,惟獨缺了創(chuàng)下最好票房的《艋舺》一片,最佳影片和最佳導(dǎo)演空缺。從《海角七號》拿下商業(yè)成功后,去年臺灣電影繼續(xù)低走,今年好不容易出了部《艋舺》,然而金馬獎用一個明顯的信號跟世人說,我們不支持這樣的片子,這樣做的確有點匪夷所思?!遏慌{》確實有很多硬傷,然而博得一個入圍倒也不是那么讓人難堪的事情,臺灣有多少年沒見過這么與時俱進又富有觀賞性的電影了。坊間把侯孝賢批評鈕承澤的公開言論聯(lián)系了起來,至于具體原因恐怕也不足為外人道,畢竟金馬獎一向就是這么“瘋魔”。
最佳劇情片
《父后七日》 ★★
《十月圍城》 ★★★★
《當愛來的時候》 ★★★★
《透析》 ★★
《第四張畫》 ★★★★
對照16位終審評委的名單,我們可以最先排除《父后七日》,這部散文體的小制作電影確實饒有趣味,但技術(shù)硬傷不小,挑剔的影評人和編劇評委肯定不會放過這點。其次可以排除《透析》,這部電影有點像去年管虎的《斗?!罚偷胤讲簧?,男主角的表現(xiàn)也很搶眼,但是自身格局太小,很難再往前一步走。
剩下三部電影里頭,《十月圍城》從制作成本到卡司陣容都是一頂一的,口碑上面也是近年大片里頭比較叫好的。問題在于金馬獎是否認可這種模式,是否愿意接受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年初安排?!逗=瞧咛枴纺且荒辏u審團依然把大獎塞給了《投名狀》,以此表彰北上的先行者陳可辛。換到兩年后的今天,當臺灣電影漸有起色的意思,評審團如何面對這種完全差異的選擇,“不負如來不負卿”。
《當愛來的時候》被認為是張作驥的翻身之作,曾被認為是臺灣之光,結(jié)果這位命苦的導(dǎo)演衰了好多年,終于等來了金馬獎的示愛。從觀眾的接受度上面,《當愛來的時候》的低姿態(tài)無疑要好過強調(diào)個人風格的《第四張畫》,由此可以窺見兩部電影的路線就截然不同,《第四張畫》更像是影評人的心水大愛。在這種局面下,金馬把大獎發(fā)給誰確實很有懸念。我們不應(yīng)忽視張元、寧浩和譚家明等幾位導(dǎo)演評委的存在,他們的個人口味有時候比影評人來得還苛刻,由此也加劇了最終獲獎電影的變數(shù)。
最佳導(dǎo)演
陳德森 《十月圍城》 ★★
張作驥 《當愛來的時候》 ★★★
劉杰 《透析》 ★★
鐘孟宏 《第四張畫》 ★★★★
相比最佳影片的犯難考慮,《十月圍城》的陳德森在這里可以先被排除,因為在我看來,金像獎是個工會性質(zhì)的團體,始終有賣人情的地方,大家覺得你不易,那你就是真的不易,十年白頭,值得。其次是拿獎專業(yè)戶劉杰,這部電影固然是個不錯的片子,但是相比于《馬背上的法庭》或者《碧羅雪山》,我真不覺得《透析》可以躍升為導(dǎo)演個人的代表作。
2002年張作驥憑借《美麗時光》拿下了最佳影片,現(xiàn)在他顯然更需要一個最佳導(dǎo)演的肯定,然而這部電影的水漲船高總會讓人想起去年的《如夢》,結(jié)果落差好大。應(yīng)該說,從導(dǎo)演個人創(chuàng)作的路程來看,張作驥選擇了改變,鐘孟宏選擇了堅持,這就是一個最大的區(qū)別。從臺灣本土特色來講,選擇他們中的任意一人都差別不大,但出于信任評審團的專業(yè)程度,我覺得鐘孟宏更對他們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