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峽時報》9月13日發(fā)表題為《中國出現(xiàn)“橡皮人”一代》的報道,文章指出,中國的白領階層大多工作倦怠,生活麻木,沒有理想,成為王朔書中所說的“橡皮人”。以下是全文內容:
房地產經紀人凱文·涂(音)每天早晨8點鐘差不多一睜眼就覺得已經疲憊不堪了。拖著疲乏的身子來到公司,然后坐在電腦前一呆就是9個小時。下班后回到位于北京南部的一居室公寓,一個人盯著電視看。
31歲的涂幾年前是一家跨國公司的管理人員,是個雄心勃勃的人,而今用他的話來說,日子就是“過一天算一天”。這也許是中國日益壯大的疲乏的年輕白領的座右銘,這個群體就是眾所周知的“橡皮人”群體。
中國一份雜志報道,這個群體被生活的壓力捏成各種形態(tài),任由握拿玩弄,毫無反應。“橡皮人”這個詞如今走紅中國的網絡,而使之名聲大噪的正是這家雜志。
廣州的這份新聞雜志說,廣義來說,這個群體大多是白領,他們對生活有些麻木,沒有夢想,沒有興趣或者理想,不覺得多么痛苦也不覺得多么開心。
這份雜志援引了一些報紙和網站去年進行的調查。調查顯示,其中70%的人出現(xiàn)工作倦怠。
該雜志說,“橡皮人”可見于下列職業(yè):醫(yī)生、銀行員工、教師、記者、交通警察、公務員、演員和出租車司機等。一般來說,這些人習慣于無需分享的孤獨工作,每周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他們覺得似乎耗盡了所有精力,換來的只有空虛感。
這個詞源于1986年一本名叫《橡皮人》的書,該書作者是至今仍然走紅的小說家王朔,該書后來被拍成電影《大喘氣》。
小說所描述的也許有些戲劇化,但不難在冷漠的中國年輕白領身上發(fā)現(xiàn)這一特征,這些人覺得被誘入了這個壓力重重的社會。涂雖然朋友很多,沒有消沉的感覺,但說覺得自己很像“橡皮人”。
涂出生在武漢,現(xiàn)在獨自在北京生活。中國男性在他這個年紀上下大多要結婚開始組建家庭,但涂說:“我覺得工作脫不開身,沒有心思找另一半。”
中國人民大學一貫坦率直言的社會學教授周孝正說,中國白領階層中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橡皮人”,這一點不令人吃驚。
他說:“如今所有人都是奴隸。買房子的成了‘房奴’,買車的成了‘車奴’,生了孩子的就成了‘孩奴’。”
就在上周,官方的《人民日報》報道說,中國新興的“中間階層”每天都在為償付房子、車子和信用卡賬單等煩心事而疲于奔命。
周孝正說,中國的年輕人背負著多方面的壓力,畢業(yè)后就得努力找份工作,在房價直線攀升的情況下賺錢買房子,而一旦買了房子他們就要長時間背負債務。他還說:“我們那代人更有理想,而且有更多的空間去實現(xiàn)理想。”
他說,這些不幸的根源在于當今中國社會嚴重缺失公平,他指出有權有勢的精英利益集團牢牢把持著財富。
就涂先生來說,他更擔心的是重新找到對生活的熱情,而不是賺錢。他若有所思地說:“也許這種麻木只是一個階段,又或者生活對我來說就是這般乏味,我只能接受這個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