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許是你的同事、同學、朋友,也許就是你自己,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信用卡賬單一定要拖到最后一天才還;面對堆成小山的臟衣服總想等等再洗;和親友聚會時,總有人遲遲不到;牙齒上小小的齲洞總不愿意去補,直到疼得要命才去看牙醫(yī)……這樣的人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拖延癥患者”。
別以為拖拖拉拉是小事,事實上,有70%的大學生存在學業(yè)拖延的狀況,正常成年人中也有多達20%的人每天出現(xiàn)拖延行為——拖延癥研究專家、美國芝加哥德保爾大學心理系副教授費拉里和加拿大渥太華卡爾頓大學心理系副教授帕卡,分別統(tǒng)計出了這樣的數(shù)據(jù)。由此推算,全球可能有近10億人患有拖延癥。
拖拉成了流行病
張薇坦言自己是一名無可救藥的拖延癥患者。她目前擔任多家媒體時尚專欄的撰稿人,說起自己上月的一次經(jīng)歷,至今心有余悸。“那幾天實在沒有寫文章的狀態(tài),偏巧有幾篇專欄都要到截稿日期了??擅刻旖o自己沖杯咖啡,看看朋友的博客,再收拾下屋子,和朋友聊會兒天,一天不知不覺就過去了,寫稿時間只得一拖再拖。”
最后,總共一萬多字的稿子一個字都沒寫。四五個編輯輪流在QQ、MSN上找她,最后她只能下線;手機快被打爆了,她卻一個電話都不敢接。“那一次,真的把我給拖怕了。”而對家庭主婦來說,拖延的事情更是屢見不鮮。收拾房間、洗衣服刷碗、清洗抽油煙機等,總會找各種理由拖延,最后往往被種種家務拖得不勝其煩。
其實,拖延已經(jīng)成為一種全球范圍內(nèi)的流行病。10年前,德國醫(yī)學界就已對拖延癥展開針對性研究。目前,走在前列的要數(shù)明斯特大學心理治療研究所。拖延癥專項研究項目負責人弗雷德·里斯特博士在接受《生命時報》記者采訪時說,拖延癥其實是每個人“生來就有”的,只是一些人比較嚴重。
據(jù)估計,超過70%的大學生存在拖延問題,其中50%的學生報告說拖延已經(jīng)成了他們的習慣。在一般人群中,慢性拖延癥問題影響到了25%的成年人,超過95%的拖延者希望減輕他們的拖延習性。在英國羅翰普頓大學召開的國際拖拉癥專家會議上,法拉利教授和其他幾位專家公布了一份關于拖延癥的調(diào)查報告。這份報告總結(jié)了拖延癥患病率在澳大利亞、英國、秘魯、西班牙、美國和委內(nèi)瑞拉六國的比較。結(jié)果顯示,“激進型”和“逃避型”拖延癥的比例在6個國家的比例相當,其中男女患者的比例也差不多。
美國知名商業(yè)資訊專家菲爾·奧利佛一直在關注拖延癥在職場上的“殺傷力”:“拖延癥耽誤了無數(shù)的生意,謀殺著人們的生命!”
拖垮身體、謀殺生命
那么,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得了拖延癥呢?加拿大約克大學的心理學專家克拉里·雷恩總結(jié)出以下幾點:從工作清單中挑最不重要的事情做;越重要的工作越拖延得久;每次開工都要整點開始,一點半、兩點、兩點半,卻遲遲無法動手;在決定靜下心來做最重要的事時,還要先跑去沖杯咖啡;不容許別人占用或浪費自己的時間,而自己卻不珍惜時間;總是等待“好心情”或“好時機”去做重要的工作;本來在著手一項工作,一有什么欲望和想法,就拋下手中工作去干下一件……“其實人人都有拖延的時候,如果這些事情只是偶爾發(fā)生一兩次,那還算正常,可如果你總是找借口,內(nèi)心確實不愿意做事,那很可能患了拖延癥。”
慣于拖延的人還會對自己說謊,如“我明天會更樂意做這件事”,“我在壓力下能更好地工作”,而實際上,第二天也沒有工作的熱情,在壓力下也不見得工作出色。另外,他們還會保護這種自我感受,告訴自己“這不重要”。拖延者的另一大謊言是,認為時間的緊迫會讓他們更有創(chuàng)造性。
其實,追根溯源就會發(fā)現(xiàn),人們的拖延往往來自以下幾個原因:
一、壓力過大無法紓解。在中國科學院心理所前所長張侃看來,工作越多、壓力越大越容易拖拉。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安全感普遍比較低,導致“有事做的人害怕沒事做”,攬下很多自己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二、因為抵觸所以拖延。有些人會因為對某件工作不感興趣而拖拉;有些人可能因為不喜歡某個領導,就對他所布置的任務消極怠工,作為反抗的一種形式。
三、追求完美望而生畏。“有的人太想把一件事情做好,一直都在想著各種各樣的計劃,結(jié)果一直都沒有行動。”陜西省人民醫(yī)院心理科主任醫(yī)師張?zhí)觳颊f:“今天完成的不完美的工作遠遠優(yōu)于無限期拖延的完美的工作。”
四、強迫傾向越拖越后。“這些人總是會不自覺地尋找自己愿望的對立面。結(jié)果就是:越想往前、就越往后。”張?zhí)觳急硎荆行┤颂焯煜聸Q心要早睡,卻熬到三更半夜,這既是拖延癥,也是強迫癥。
五、畏懼更高標準不敢前行。比如跳高,我們跳過了1.3米,那么往下的目標就得是1.4米、1.5米,不停往上升,越來越難。“所以我們拖延著跳過1.3米,因為怕成功之后要面對更艱難的挑戰(zhàn)。”張?zhí)觳颊f。
然而,對拖延癥患者來說,不僅會因拖拉耽誤工作或?qū)W業(yè),還會影響情緒,破壞團隊協(xié)作和人際關系。更重要的是,它甚至會拖垮身體。德國研究表明,慢性長期的拖延行為,暗示著潛在的心理及生理紊亂。一拖再拖,讓他們錯過了體檢、錯過了一些疾病早期治療的時機。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拖延的人自律性不強:這些人通常習慣晚睡,喝酒時也往往超過自己預期的酒量。同樣,他們即便決定要戒煙、運動、減肥等,也很難邁出實質(zhì)性的一步。
分清主次讓人不拖拉
要改變拖延的習慣,要首先學會對自己的工作進行分類。香港城市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岳曉東建議:“把所有工作分成急切并重要、重要但不急切、急切但不重要、不急切也不重要四類,依次完成。”可以在自己的辦公桌、書桌上放一塊小白板或一張紙,把需要做的事情寫在上面,達到最好的提醒效果。
其次,把大任務分成小任務。萬里長城能修好嗎?當然能!只要你肯一磚一土的去修筑。要知道,該自己做的事情永遠都在那兒等著,逃是逃不掉的。既然早晚都得做,為什么不把這些該事情想象成自己喜歡的事,好好完成呢?
再次,消除所有干擾,關掉QQ,關掉音樂,關掉電視……將一切會影響你工作效率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關掉,全心全力地去做事情。這樣就會消除許多引起拖延的干擾因素,必然效率大增。
最后,多互相監(jiān)督。岳曉東回憶說:“我在哈佛讀博士的時候,就曾經(jīng)參加了一個‘博士論文不拖延小組’,大家每天互相交流論文進度,交換想法,最后論文很順利的就完成了。”拖拉可以傳染,不拖拉也是可以“傳染”的,找些朋友一起克服這個壞習慣,比單打獨斗容易得多。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shù)靥厣姆终?,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