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和田玉收藏的“行情曲線”,即便是在金融危機以來,行情依然相對穩(wěn)定。據(jù)青島市文化街近期陸續(xù)開門納客的藏玉軒、碧蓮生等專營店有關(guān)人士介紹,今年和田玉的行情依然會有20%以上的漲幅,不僅是玉料因稀缺而更貴,設(shè)計、雕制的工藝費也水漲船高。
盡管如此,玉器收藏并不缺擁躉,不僅因為 “君子無故,玉不去身”,更因為鑒賞、投資兩相宜。不過,玉器收藏這一行有句話叫“買貴不買錯”,尤其在古玉收藏中,如何在自古即有以及不斷出現(xiàn)的 “假冒偽劣”面前不“打眼”,還真得做足功課。收藏家馬未都根據(jù)自己多年的“實戰(zhàn)經(jīng)驗”,為藏友們逐一揭開五花八門的作偽手段。
做色加沁詭計多端
良渚玉器是作偽者比較感興趣的,因為喜歡的人多。良渚最多的是“雞骨白”的玉器,最簡單的作偽方法就是用火燒。什么東西也經(jīng)不住火燒,玉一燒就成“雞骨白”了。但燒過火了,玉就變得很脆,一掰就斷。 過去有種說法,叫羊玉、狗玉。怎么做呢?很不人道。作偽的人把羊或狗的后腿拉開一個口,把玉縫進去,擱上一兩年。這期間羊別被狼吃了就行。最后把玉再從動物的后腿里弄出來,它里頭就含有血沁了。
有一種叫梅玉,把玉在梅子里頭浸泡。今天超市里有賣烏梅的,買上兩斤,回去里頭擱一塊玉,過一段時間,玉準變色。還有一種叫風(fēng)玉,把玉在高溫下煮,煮后拿出來往雪地里一擱,風(fēng)一刺,玉上面就有細如毛發(fā)的裂痕,看上去像是年頭很久。另外還有油炸做沁等詭異手段。
玉器界常能聽到一個詞叫 “提油”,是指做出玉的皮色。過去在西北的山里有一種草,叫虹光草。用這種草的草汁浸泡籽玉,然后用火烤制,就叫提油。本來是一塊沒有顏色的籽玉,用這種方法可以做上黃、紅、黑等皮色。
改型添字手法多樣
玉器作偽還有一個手段:第一,改造。首先是大改小。在漫長的歷史當(dāng)中,玉器很容易磕碰,或掉在地上摔掉一塊,找得著還能粘上,找不著怎么辦呢?干脆大改小。對于大改小一類的改型玉器,一般來說,要注意它的紋飾,注意是否符合基本制式。
第二,添字。一塊古玉本來是素器,素的沒有帶字的值錢??!作偽的人就往玉上添字,添各種想像的詞。而添字往往會在中國書法的演變、文字歷史、文字內(nèi)容上露出破綻。
第三,就是增加紋飾。一看素璧不好看,這回不添字了,改在上面磨出來個西番蓮。這就壞了!西番蓮是明清以后的紋樣,露餡了。因為素器不如帶紋飾的值錢,所以市場上很多人以此牟利。再有就是加深紋飾。古代玉器經(jīng)過長久時間,紋飾模糊了,工匠就按照它原來的紋飾加深一點兒。在紋飾原有的基礎(chǔ)上加深一點兒的玉器,讓人非常難分辨。
化學(xué)造假伎倆多變
今天的作偽手段除了以上這些,又增加了一些過去古人沒有的化學(xué)方法。我見過作偽的人家里跟化工場似的,都是各種試劑。再有就是利用高壓。自從有了壓力鍋以后,我們就知道高壓確實有效,對吧?平時燉雞得一個鐘頭,用高壓鍋二十分鐘,雞就爛了。在高壓下,可以很容易地作偽。比如,顏色可以很快地吃進玉里面。
不過,作偽手段雖多,但假的畢竟是假的?;瘖y出來的臉色再好,跟自然的臉色還是有區(qū)別。比如,真正的仔料皮色有豐富的顏色變化與過渡,而人工上的皮色顏色缺乏自然形成的微妙變化,工人上色后,玉石表面的細小裂縫里也會出現(xiàn)滲入的顏色,并且表面不具備仔料所具有的“橘皮紋”和“汗毛孔”,仔細觀察就能發(fā)現(xiàn)。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dāng)?shù)靥厣姆终?,更?quán)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