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后我極力反對,怎么可以這樣呢?在穆圣(祈主福安之)看來,穆斯林應該幫助每一個人,無論他信仰什么。假如穆圣生活在今天,他一定會這樣說。我深信不疑。
不消說,災難將來時,隨時隨地幫助穆斯林兄弟姐妹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這也是穆斯林烏瑪中每個成員都應盡的義務。但我們還有額外的義務:幫助世界上需要幫助的任何一個人。
穆圣曾對圣門弟子們說:“傳播和平,飽飯饑者,接續(xù)骨肉,他人睡眠自己祈禱者,會平安進天堂。”(提爾密濟輯錄)它面向全世界,而不是只限于穆斯林。我們應向周圍所有人傳播和平,讓所有人不再受饑餓之苦。
安拉在古蘭經(jīng)中說穆斯林是“為人類而被產(chǎn)生的最優(yōu)秀的民族”(儀姆蘭的家屬章3:110)。需要注意的是,此處提到的并不是信仰,而是“人類”。穆斯林應該具備的另一個特征是“為喜愛真主而賑濟貧民、孤兒、俘虜。”(人章76:8)注意,它也沒有提到貧民、孤兒、俘虜?shù)男叛觥?/font>
圣訓與古蘭經(jīng)的指導一致,而且更著眼于告訴我們憐憫和仁慈全世界,不計較接受者的信仰。這一圣訓精神在一位圣門弟子分肉時堅持分給猶太鄰居一事中得以彰顯。當問及他的執(zhí)著時,他引用穆圣的話:“哲伯樂天使再三建議我善待鄰居,以至于我認為他要我把鄰居當作繼承人。”(艾哈邁德,提爾密濟輯錄)
上述圣訓明顯指出,仁慈很重要,仁慈的施與也很重要,但不關(guān)乎接受者的信仰。另外,穆圣還說:“鄰居饑腸轆轆,自己大腹便便者不是信士。”(布哈里,哈肯,拜哈基輯錄)注意,它沒有提及鄰居的信仰,實際上穆圣時期穆斯林有非常多非穆斯林鄰居的,上面提到的圣訓也能證明這一點。
有關(guān)憐憫仁慈的圣訓也有很多,同樣未提及接受者的信仰,例如布哈里圣訓中輯錄:
“飽飯饑者,看望病人,釋放奴隸。”
穆圣把食指和中指放在一起,比喻他和救濟孤兒的人在天堂中的位置。
“關(guān)懷照顧孤兒寡母者,如果為主道奮斗的戰(zhàn)士,一如整日齋戒整夜禮拜的信士。”
有人做出讓步,“我們幫助非穆斯林,那樣世界會了解伊斯蘭真實的富有同情心的一面。”但是,我說不!我們不是表面慈善背后陰險的傳教士。我們飽飯饑者“只為愛戴真主而賑濟,我們不望你們的報酬和感謝。”(人章76:9-10)
作為信士,飽飯饑者、援助不幸者,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烏瑪?shù)囊环肿?,幫助需要的穆斯林同胞是義務,但烏瑪這一名稱的概念更加卓越:幫助無論穆斯林還是非穆斯林在內(nèi)的所有需要者。
無意中聽到:“可以選擇慈善海地和巴勒斯坦的話,我選擇巴勒斯坦。”要我說,應慈善兩者。穆圣在的話,也會這樣說。我堅信。
海地發(fā)生地震,人民受災嚴重,不時傳來的圖片和報道著實揪心。他們是我們的鄰居,如果我們沒有惻隱之心,沒有憐憫同情之心,我們就要摸摸胸口,核實我們的信仰了。
穆圣說:“不憐憫他人者,也不會得到憐憫。”(布哈里輯錄)顯然,“他人”包含所有信仰人群。在另一段圣訓中,穆斯林被告知:“假如一個穆斯林種植作物,人類或者動物食其果實,此人會獲得像捐贈果實一樣的回賜。”(布哈里輯錄)說得多么清楚,人,包含所有信仰人群。假如先知穆罕默德生活在今天,他定會蒞臨海地,用福手幫助海地人民。
盡管他不在,但他的人民在,全球的伊斯蘭救援組織,全球的穆斯林社區(qū),也會伸出援助之手幫助海地人民。我們必須支持這些努力。
海地人民正發(fā)出求救信號,我們必須積極回應。穆圣定會那樣做,我相信。
哈希姆,芝加哥醫(yī)學博士,作家。
2001年起任 Belief net專欄作家,此網(wǎng)站是最大的多元信仰、精神、靈感、宗教對話社區(qū)。
芝加哥論壇應邀博主,卓越的穆斯林新聞網(wǎng)altmuslim應邀作家。
論文《為何我愛十誡》獲“回歸伊斯蘭”獎,Beliefnet《伊斯蘭之路》合作作者之一。
2007年其博客“主,信仰,筆”獲得銅新月獎提名。因“最振奮人心,最具洞察力,哲學內(nèi)涵,把極端意識形態(tài)駁得體無完膚,隨時登陸隨時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