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于阿拉伯語音人名(經(jīng)名)
回族信仰伊斯蘭教,而伊斯蘭教發(fā)祥于阿拉伯半島。阿拉伯語人名音節(jié)多,聽起來不順口,當譯成漢字省寫或稱呼時,常取人名之某一字或一音節(jié)作為姓。馬姓取于阿拉伯語音人名的情況復雜。《滇南叢話》說阿拉伯人之漢姓″則多為其首音″。如我們的穆圣曾被譯為″馬哈麻″、″馬哈默″、″馬哈木″或直呼為″馬圣人″。又如《元史》把阿拉伯人″也黑迭木兒″之子譯為″與合謀沙″。清代徐珂的《西域水道記》將伊斯蘭教嫡傳弟子″阿里的二十五代孫″譯為″馬額敏″。再有,在回族中,取至圣——穆罕默德之漢字馬姓者尤多。如云南昭通、安徽懷寧、湖北懷遠堂、江蘇南京、河北青縣、甘肅臨夏之回族始祖皆為西域人,因敬仰穆圣而姓馬,分別為″馬哈敏″、″馬依澤″、″馬成″、″馬鎮(zhèn)″和″馬哲利″。另外,取其″經(jīng)名″中的″馬″音為姓。如《元史》載″烏馬兒″、″哲馬魯丁″、″亦思馬因″, ″默里馬合麻″和″哈合馬″之后裔,分別譯為″馬烏兒″、″馬魯丁″、″馬因″、″馬合麻″和″馬哈合″。即使名中沒有″馬″字,也因諧音而取″馬″字。如《回教民族學》一書記,宋時″吉雅謨底音,字元德,謨音與馬同……名馬元德″。近代回族學者薛文波先生在《回回姓氏考》中說″回族馬姓與漢族馬姓之源,有根本的區(qū)別,回族馬姓正宗源頭,取于阿拉伯語音人名,特別是其首音″。這樣馬姓就成為回族最早的基本姓氏之一。
二、改姓
回族馬姓源遠流長,頗有深意,所以改姓者多選之。改姓之因有諸種。″有因世變逃避蠻夷間者……改姓馬″(云南昭通《保氏譜系》)。也有因定居的,云南尋甸《馬氏族譜》記:″始祖姓納,至二世……尋甸而十居焉,改姓馬″。又有因隱居的,《中國回族大辭典》記,明永樂時,在京為官的″賽哈智,后辭職隱居滇西,改姓馬氏″。再有因讀音相近的,《回教民族學》載,″清代內(nèi)務府回回瑪蘇哈,便以'瑪'而改姓馬″。另有隨母的。1949年前,有一位為中國朝覲者作向?qū)Чぷ鞯陌⒗?,來青海?jīng)商,在西寧娶馬姓回民女為妻,生一子二女,故給子女冠以馬姓,彼之子女現(xiàn)仍居西寧″(《中國伊斯蘭大辭典》)。再有其它民族改姓的?!对贰罚?Prime;維吾爾人習禮吉思,改馬慶祥″?!肚嗪;】h志》記″清末民初,甘肅省臨夏阿訇馬來遲到青?;】h卡力崗地區(qū)藏民中傳教,許多藏民改信伊斯蘭教,并放棄原來與佛教有關(guān)的名字,隨阿訇姓馬″。據(jù)《一個特殊回族群體的人類學調(diào)查——以卡力崗兩個回族村為個案》一文(載《回族研究》2004.4)說,″卡力崗人是學者們對卡力崗人中'回族'的專稱″??彴?Prime;德恒隆、沙連堡、阿什努3鄉(xiāng)回族16565人(回族占了三鄉(xiāng)總?cè)丝诘模罚常福ィ?Prime;。按《化隆縣志》記,這3個鄉(xiāng)的回族人″許多姓馬″??彽牡潞懵∴l(xiāng)的″德一村村民自稱祖上原為漢族,遷徙至此皈依伊斯蘭后,成為回族,后來全部改姓馬。一位村民說自己原來姓韓,入教后改姓馬″。該文注釋⑥還說,這位村民叫″馬克功(他說這個村有漢族、藏族,全部改姓馬″。
三、賜姓
由于在伊斯蘭教中,馬姓人多,故而皇帝以馬姓賜之?!端卧詠碇袊滤沽痔煳膶W家》載:″明洪武元年(1368年)西域魯密國(今伊斯坦布爾)人馬路德丁受太祖之聘入中國,授回回司天監(jiān)監(jiān)正,兩個兒,賜馬姓為馬沙亦黑和馬哈木。″《回回歷史與伊斯蘭文化》一書中,先后記有″定亦德回國,太祖(1368-1398)賜姓馬,名信″和″英宗天順元年(1457年)回回赤刺思之子,賜姓馬中,名政,″以及″英刺回回皮兒馬里麻,上賜馬堯順″。由于皇帝的賜姓,大大激發(fā)了回族人改姓的積極性,使回族馬姓大增,故而在全國范圍內(nèi)形成″十馬九回″。
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回族860萬人,馬姓占66.92%。又據(jù)全國九個回族區(qū)(寧夏)州、(新疆昌吉、甘肅臨夏)、縣(河北大廠、孟村;青?;『烷T原;甘肅張家川;新疆焉耆)回族姓氏統(tǒng)計,馬姓占71.8%。據(jù)前文介紹,德恒隆鄉(xiāng)有兩個純回族村(該文注:純回族村全村皆為回族或99%以上為回族):加納村和德一村。加納村現(xiàn)有60戶人家,以馬″姓為首,且人數(shù)占絕大多數(shù);德一村全村239戶,1235人,全部姓馬。筆者家鄉(xiāng)回族也有800多人,馬姓占74.9%。十個回回九個馬之說,雖有點夸張,但馬姓列為回族姓氏之首,的確是事實。然而回族中卻″十個馬姓不同源,八個馬姓不同宗″也是事實。這″一姓多源″之因構(gòu)成了″十個回回九個馬″這一特殊姓氏群體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