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歌舞藝術上我國回族民間廣為流傳的有以下幾種:一是民間“花兒”,大都以歌頌愛情為主要內(nèi)容。在自娛性不特定的場合中,一般由單人或男女合舞為表演形式,舞蹈較為歡快奔放;二是“宴席曲”,多是男子對舞,是一種邊歌邊舞的形式。它的特點是有較濃厚的武術風格,動作粗獷、剽悍,瀟灑大方;三是“口弦舞”,也稱“坐舞”,多為女性表演,也有男子表演的(寧夏),一女彈口弦,周圍一圈靜聽。有時也有雙雙對彈或多人對彈的,如“三點水”、“鳳凰令”、“盼哥安”等。音樂細膩多變,清脆悅耳,隨著音樂的變化做一些模擬性的舞蹈動作,上身隨之緩緩搖擺,或輕輕踏步。站立時有時也做一些纖細的動作,主要表現(xiàn)婦女內(nèi)心喜、怒、哀、樂之情。全國各地區(qū)回族婦女均會彈撥(多是老年婦女);四是《念舞》,也就是“拜舞”,一般以男性為多,也有女性舞的,一般表現(xiàn)在“主麻”日集體“圣紀”中,動作樸實,舒展大方。在回族的“開齋節(jié)”、“古爾邦節(jié)”中??梢姷剑休^為統(tǒng)一的隊形;五是《八大棍》,是用一種花兒曲調(diào)伴舞的、棍術多變、腿下均為屈伸步的歌舞形式。寧夏銀南地區(qū)稱“鐵環(huán)鞭”,多為男性表演。舞時手持短棍在左右肩、小臂、肘、腕及手中敲擊,使其發(fā)出嘩嘩響聲,節(jié)奏較為明快,富有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回族湯瓶舞
回族舞蹈不僅感人,而且很富有回族生活的真實性,使回族人民的真實生活以及精神面貌得以體現(xiàn)。舞蹈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符合回族人民的精神氣質(zhì),因而也得到了全國回族人民的承認。
回族舞蹈產(chǎn)生與發(fā)展有著歷史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紀。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各種文化不斷交流融合。作為舞蹈藝術的一種—西域樂舞陸續(xù)傳入中原。魏晉六朝時,呂光占據(jù)涼州得《龜茲樂》。北周突厥族皇后阿史那氏曾帶來一批中亞樂舞藝人獻于中原。至北朝時西域樂舞較多地傳入中原,到隋唐兩代則廣為傳布?!缎绿茣?middot;回鵲傳》內(nèi)載:“昭武九姓國與回鵲同來。往來京師至千人。”在與中原文化交流中,他們傳授了大量的西域樂舞,使中原樂舞受到很大影響。由于中亞各國在唐以后大多改信了伊斯蘭教,并成為中國回族先民的主要來源之一,因而這些國家傳入中原的民族舞蹈,就不能不成為回族民族舞蹈的源頭之一。
據(jù)《中國回族簡史》介紹:從公元七世紀至十三世紀,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和中西交通的打開,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波斯人及中亞各國人大量進入中國,他們和唐宋時期由海道進入中國沿海地區(qū)(今廣州、泉州、杭州、福建等地)的阿拉伯、波斯商人一道,成為了回族較早的先民。此外在《中國通史》簡編中還記載了有關西域的樂舞,如《胡騰舞》、《胡旋女》、《劍舞》、《拓技舞》等,在中國頗有影響,很為唐朝人所喜愛。
元代,是回族的主要形成期,元代有專門的回回樂舞機構,由回回人掌管,這說明回族藝術受到元代的重視,可見回族對元代社會各領域的發(fā)展都發(fā)揮了很大作用。元末明清之際,回族藝術便開始受到歧視而衰落。而清代的禁律更嚴。廣大回族人民為了尋求生存,不得不“大分散、小集中”與漢族兄弟及其他民族兄弟混居,頑強地生長在祖國的土地上。在文化上代之而起的就是民間武術與花兒曲調(diào)的形成和發(fā)展?!』刈逶谂c眾多民族的雜居中,為了促進自己的進步,自元代以后大量吸收了漢族的文化,使自己的語言、文化及生活習俗和漢族在許多方面有共同之處。像民間“社火”、傳說、歌謠等很大一部分都融合了漢族文化。比如流傳在甘肅、寧夏、青海回族聚集地區(qū)的“花兒”等就是典型實例。一些詞意純樸、曲調(diào)高亢遼闊的民間歌曲,相當部分是由傳統(tǒng)歌舞演變而來的,如“漫花兒”?;刈迦嗣裢?ldquo;花兒”來傾訴內(nèi)心的世界,更多用以表達對純真愛情的追求以及對幸福生活的向往。所以,“花兒”也就逐漸成為回族民間自娛性的歌舞形式。
解放后,青海省舞蹈工作者根據(jù)“花兒”和青海“八大棍”融合的韻律,創(chuàng)造出了轟動全國舞壇的《花兒與少年》,為回族人民所喜愛,也為發(fā)展回族舞蹈作出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