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埭是福建省晉江市的一個鄉(xiāng)鎮(zhèn),地處泉州灣南畔、晉東平原。其中的丁姓回族居住的整個區(qū)域面積為12平方公里,有5400余戶,20000余人口,回族占當?shù)厝丝?0%。由此繁衍分布國內(nèi)各地的丁氏回族后人還有15000余人,居臺灣、香港、澳門及東南亞的有3萬人左右。改革開放的20年里,陳埭的經(jīng)濟迅速崛起,1999年的工農(nóng)業(yè)總產(chǎn)值就達到29億元。近些年來,陳埭回族與中東國家的貿(mào)易量在逐年上升,陳埭生產(chǎn)的旅游鞋,在中東地區(qū)銷路一直很好。2002年實現(xiàn)工農(nóng)業(yè)總產(chǎn)值58.89億元,上交國家稅收3.06億元,出口交貨總值27.5億元,年納稅額超500萬元以上企業(yè)就有4家。陳埭丁姓回族約有750年歷史,元朝起定居泉州,為當?shù)鼐藓里@宦。元末泉州激起反元風潮,“色目人”也在逐殺之列,贍思丁的子孫遂於1366年攜家到陳埭“隱伏耕讀”。因明朝政治迫ha i頗殘酷,他們?yōu)楸苊?ldquo;清算”,於是虛托商賈,以贍思丁的末字為姓。陳埭丁姓回族民族意識特別強烈,但在漫長的歷史動LUan歲月中,為了逃避封建統(tǒng)治者的迫ha i,曾隱瞞過民族身份。丁氏宗祠的中堂門口有一楹聯(lián)“帝有恩言不愧聚書之裔。”相傳明天啟朝,魏忠賢奸黨欲招當時刑部左侍郎丁啟濬入伙,丁推卻,魏怒欲除之,奏請?zhí)靻⒌圪n丁啟濬一碗豚肉(豬肉)羹吃。丁手捧肉羹淚垂。魏乘機奏曰“欺君該殺”。帝責丁啟濬為何不吃?丁奏曰:“祖不食豚,食則背祖,不食欺君,兩難。”帝見其坦然,褒曰“不愧聚書之裔。”故郡望“聚書”。
陳埭丁氏祠堂是第六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約建于明永樂年間。如俯瞰的話,會發(fā)現(xiàn)整個建筑布局是一個“回”字。一個家族的祠堂,能夠被列入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全國范圍里尚屬首例。
宗祠的大門上方寫有“丁氏宗祠”,中堂立匾有“百代瞻依”,后廳立匾有“綏我思成”。三匾各取一字即是“瞻思丁”,便于后人能知其源,不致數(shù)典忘祖。
宗祠為原祖宅改建,門的兩旁是后來添加的記載其歷史的文字。
陳埭丁氏歷史上人才輩出,最高官職達刑部侍郎、戶部主事等。
明清時期陳埭丁氏進士14名:丁儀、丁自申、丁衍忠、丁日近、丁啟濬、丁仕龍、丁鐘、丁楠、丁孕甲、丁天禧、丁、丁松、丁蓮、丁壽泉。有舉人25名,其中有明中葉詩人:丁儀,字文范號汾溪,弘治進士,官四川按察司僉事,善詩,卓然名家;有三世進士:丁自申,明嘉靖己酉科舉人,庚戌科聯(lián)捷進士,任梧州府知府,著《三陵稿》;丁日近,自申子,明萬歷己卯科舉人,己丑科進士,官南京戶部江西清吏司主政,著《午亭詩文集》;丁啟濬,自申孫,明萬歷戊子科舉人,壬辰科進士,歷任刑部左侍郎,署尚書加太子少保,四朝名卿,著《平圃詩集》《平圃文集》。有父子進士:丁天禧,明崇禎己卯科武舉人,庚辰科武進士,歷任汀漳總兵;丁蓮,天禧之子,清康熙癸巳科舉人,春秋聯(lián)捷進士,任興化府教授,著《易經(jīng)萃解》。有四闈十登科:明萬歷十六年戊子科舉人:丁衍仁,丁啟濬,明天啟元年辛酉科舉人:丁之典、丁震武;明崇禎六年癸酉科舉人:丁仕龍、丁鐘、丁紹美;明崇禎十三年庚辰科進士:丁孕甲、丁天禧、丁楠。有六試七聯(lián)捷:丁自申明嘉靖廿八年己酉科舉人、廿九年庚戌科聯(lián)捷進士;丁衍忠明萬歷十年壬子科武舉人、十一年癸未科聯(lián)捷武進士。丁仕龍、丁鐘,明崇禎六年癸酉科武舉人,七年甲戌科聯(lián)捷武進士;丁天禧,明崇禎十二年己卯科武舉人,十三年庚辰科聯(lián)捷武進士;丁蓮,清康熙五十二年癸巳科舉人,秋闈科聯(lián)捷進士;丁楠,明崇禎十二年己卯科武舉人,同年推進士。有六子簪纓:丁啟濬有子六:長子:奉直大夫工部虞衡司員外郎;次子:敕授承德郎都院照磨;三子樾:官蔭生,都察院照磨;四子:敕授儒林郎廣東惠州推官;五子:誥贈朝議大夫,兵部武選司郎中;六子:敕授文林郎,興化府儒學教授。有愛國將領(lǐng):丁楠、字世宏,號喬初,明崇禎己卯科武舉人,擢進士授廣東潮州府西營守備,晉階懷遠將軍,明清易代時,聚族人勤王抗清,兵敗殉節(jié),賜匾“忠烈”;丁良:字漢侯,少習武從師,清康熙授江西南瑞總兵官,南昌都督僉事,協(xié)平“三藩”之亂,為國效力;丁仕龍:又名丁龍,聯(lián)捷武進士,為民族英雄鄭成功主要部將,隨征收復臺灣。有清初著名詩人:丁煒,字譫汝,號雁水,官湖廣按察使,功詩,為清初十大詩人之一,著《問山詩集》、《問山文集》、《紫云詞》。
近代有軍事科學家丁拱辰,字淑原,號星南,勤學鉆研科技,曾涉足東南亞諸島及波斯等地,鴉片戰(zhàn)爭時,他以科學報國,振興中華為己任,著《演砲圖說》,為魏源、林則徐所推重,道光帝圣諭:“矢志同仇,留心時務(wù),可嘉之至。”賜六品花翎。后又到廣西桂林,鑄造大小多種類型大砲106門,并監(jiān)制滑車絞架,能上下左右運轉(zhuǎn),發(fā)射角度方法準確。再賜五品花翎頂帶。著有《演砲圖說后編》、《西洋軍火圖編》、《西洋火輪車火輪船圖說》、《荔鏡西廂》、《簡明指南尺牘》等。深為清廷倚重,是中國近代軍事科學技術(shù)的先驅(qū)者。
旅菲丁氏族人曾募資捐贈飛機支援祖國抗日,1941年民國政府授予“輸財衛(wèi)國”匾一方。
1991年2月16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隊來陳埭考察,參觀了陳埭丁氏宗祠及陳埭回族史館,并在祠堂右側(cè)種植一株友誼長青樹,并立碑留念。這棵榕樹現(xiàn)已是枝繁葉茂。
唐、宋、明期間,福建浙江一帶是波斯摩尼教(明教)的興盛之地。從"祠堂"的建筑特點、風格和祭祀的過程方式來看,他們很有可能就是屬于這些回回人的后代。即使祖上信仰伊斯蘭教,因同是回回人,亦難免受到影響。波斯摩尼教本就是糅合了波斯拜火教、古巴比倫神話、猶太教而成,到中國后又吸收了本土佛教因素,只是丁氏祭祀的方式受地方化因素和佛教影響明顯更多了些,似乎也不能完全以漢化或佛教來概括。其他地方類似情形也有,但經(jīng)過歷史的變革和環(huán)境的影響,多數(shù)都伊斯蘭教化或漢化了。福建、浙江一帶回族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的這一習俗,是回族歷史的見證。這樣的習俗應(yīng)該受到保護。
泉州地區(qū)居民中的金、丁、夏、馬、郭、葛、蒲、卜、哈、鐵等姓,都是唐宋元時期來到這里的回回人后裔。波斯、阿拉伯商人早在唐代就已在泉州經(jīng)商,宋元時期達到鼎盛狀態(tài)。負責管理海上貿(mào)易的市舶司的最高長官,一直由一位叫蒲壽庚的波斯回回擔任。宋元時期,泉州回回形成了蒲姓,丁姓和郭姓等幾個龐大的家族。據(jù)泉州海上交通史博物館館長王連茂介紹,波斯、阿拉伯商人在當?shù)厝⑵奚?,繁衍后代,?jù)當時的情況推測,現(xiàn)在大多數(shù)泉州人,都有中西亞民族的血統(tǒng)。如今,生活在泉州一帶的中西亞人后裔,約有5-6萬人之多,其中,以晉江市陳埭鎮(zhèn)丁氏家族和惠安縣東園鎮(zhèn)白奇村郭氏家族為兩個最集中的居住區(qū)域。
據(jù)《八閩通志》、《泉州府志》記載:元代泉州設(shè)立“福建宣慰司都元帥府”,元帥為納速拉丁,各級長官計有:納速拉丁、哈散、忽舉、馬速忽、艾卜伯克、烏馬兒、倒拉沙、木八拉沙、怯烈、馬哈謀、馬哈麻、馬哈只等人。其中的烏馬兒自至元十四年(1277)至延祐間(1320)年,歷任泉州府同治、左丞、泉州市舶司同提舉、提舉、泉州府達魯花赤、平海行中書省平章政事等職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