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八歲開始習武,投師眾多名家,不僅精通太極拳、八卦掌、混元益氣功、陜西紅拳、“十路彈腿”等中華傳統(tǒng)武術(shù),還深入研究摔跤、拳擊等技術(shù),對形意拳尤為擅長,他就是形意拳名師王青山的得意弟子——馬振邦。
因幼時身患疾病,馬振邦拜師學習武術(shù)。解放后帶出趙長軍、黃大鵬等多名高徒;改革開放以來,成為中國大陸最早的影視武術(shù)指導。
1949年2月,西安回民坊上舉行了一場喜慶、熱鬧的婚禮,21歲的馬振邦迎娶了坊上一個和自己青梅竹馬的姑娘。
結(jié)婚那天,西安武術(shù)界30多位有聲望的人紛紛前往祝賀,按照舊時禮儀,表示對武林同道的祝福。
3個月后,西安解放,傳統(tǒng)意義上的“武林”不復存在,門派之爭也銷聲匿跡,西安的武術(shù)界經(jīng)歷了一次新生。
解放前學武術(shù)只為強身保命
沒想到,馬振邦真的迷上了武術(shù),每天除了賣牛奶,就是練習拳腳,先后師從多個武術(shù)名家
馬振邦1928年出生于西安大皮院一個貧困的穆斯林家庭,在他出生之前,家里已經(jīng)有了3個孩子,兩個哥哥、一個姐姐。
那時的回民坊和整個西安城一樣,破敗、泥濘的街道兩側(cè)大多是土木結(jié)構(gòu)的矮房子。即便如此,馬振邦的父親也沒能給全家買下一間容身的房子,只能四處租房,背著鋪蓋卷,帶一家老小搬來搬去。
馬振邦說,打小時候記事起,很少能吃到飽飯,每到吃飯的時間,父親和母親經(jīng)常可憐地在廚房里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卻找不到任何可以吃的東西。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馬振邦四五歲時,父親在一家羊肉泡饃館找了份切肉的工作,才算漸漸有了些著落,并積攢了一些錢買下兩頭黃牛,讓家人賣牛奶維持生活。
每天馬振邦用繩子提著一個小瓷罐,給別人送牛奶。父親和兩個哥哥后來開了個小皮革廠,做皮鞋的鞋面和鞋底。
8歲那年,一場瘧疾差點摧毀馬振邦的身體,醫(yī)生束手無策。無奈之下,父親找到一個叫白云祥的穆斯林拳師,讓孩子學武術(shù),指望通過練武,強身保命。沒想到,馬振邦跟隨老師練習了一段時間“七勢門”,瘧疾竟然痊愈,再也沒發(fā)過病。
自此,馬振邦開始迷上武術(shù),每天除了賣牛奶,就是練習拳腳,先后師從多個武術(shù)名家。上世紀40年代初,老師白云祥把馬振邦介紹給查拳名家馬恩臣學習“十路彈腿”和查拳;后來又拜形意拳大家王青山為師。
十幾年苦練,馬振邦練就了一身好功夫。練成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后,馬振邦又學過“三才劍”、“混元益氣功”、“劈掛掌”,在當時的武術(shù)界有了自己的影響。
遵從師命,馬振邦藝成后,不給富人當保鏢,不在街上賣藝,每天依然從事著自己以往的生計:用繩子提著一個小罐送牛奶。
解放后有資格參加武術(shù)比賽
1953年,馬振邦有了“用武”之地,參加在西安舉行的“西北民族體育運動會”,獲得二等獎
1949年5月20日早晨,不斷有槍聲從城墻的北門和西門傳來,解放軍大兵壓境,國民黨軍逃離西安,古城處于政權(quán)更替的“真空”狀態(tài)。
馬振邦一直沉迷在武術(shù)里,每天除了忙于生計就是練功,對共產(chǎn)黨還很陌生,只聽說共產(chǎn)黨來了會“共產(chǎn)婆娘”。解放那天,馬振邦呆在家里一天沒出門,大軍入城,卻沒有人闖到家里搶東西,好像跟國民黨宣傳的不一樣。
沒幾天,一個穿軍服的共產(chǎn)黨干部進了馬振邦的家,不是搶東西,而是專程拜訪,想請他以后支持政府的體育工作,對此,馬振邦說:“振奮的心情很難表達。”
1950年,師傅王青山返回河南新鄉(xiāng)老家;那一年,馬振邦的大女兒出生。家里的皮革廠開到1952年時,政府對皮革統(tǒng)一購銷,馬家就又開了一個“民豐奶廠”。
1953年,馬振邦終于有了“用武”之地,他參加了在西安舉行的“西北民族體育運動會”,獲得二等獎。不但得到獎品,政府考慮參加比賽耽誤賣牛奶,還給補助了40元錢。
1956年,28歲的馬振邦又在全國比賽中獲得二等獎,后來又拿了個一等獎,名揚全國。
解放前,很多民間拳師都在西安開館授徒。在回民坊上,幾乎每條街都有一個武館。門派很多,有六合拳門派、查拳派、少林派、太極拳派等,偶爾會起紛爭,較量功夫。解放后,門派之爭一夜間銷聲匿跡。
馬振邦回憶說:師傅王青山精通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在西北很有名望。曾有人試探王青山的武藝,有一次,王青山端著一碗面站在門口吃飯,幾個小伙子一擁而上去撞他,王青山不用手也不用腳,端著一碗面走一圈兒,就把幾個小伙子撂倒在地。
師傅用的是形意拳的肩打、胯打和臀打,緊貼對方,蜻蜓點水一般把對方蹭倒。
當教練每天凌晨3點半訓練學生
馬振邦沒有像舊社會老拳師那樣,授徒傳藝遮遮掩掩,而是對學生一視同仁,教起學生來毫不保留
解放后,馬振邦通過與共產(chǎn)黨干部的接觸,了解到應該讓更多的人了解武術(shù),學習武術(shù),提高身體素質(zhì)。馬振邦要求自己,不介入門派之爭,踏踏實實鉆研武術(shù)。
有一次,馬振邦在蓮湖公園練武,一個朋友想要切磋一下,馬振邦站在那里,讓對方先出招,等那人拳腳襲來,馬振邦不理不睬,只把腿一伸,對方“哎呀”一聲跌倒在地,卷起褲腿一看,腿上腫起個核桃大的包。
其實,馬振邦小腿脛骨的“磕碰”功夫非常了得,平日里與師兄弟相隔一尺,拉開腿全力去碰,如同兩根木棒相撞,“梆、梆、梆”的響聲在門外都能聽見,這雙“鐵腿”是苦練得來的。
1959年省體委成立武術(shù)隊,邀請馬振邦擔任主教練。馬振邦沒有像舊社會老拳師那樣,授徒傳藝遮遮掩掩,而是對學生一視同仁,教起學生來毫不保留。
馬振邦每天凌晨3點半帶學生訓練,有人覺得起的太早,休息不夠,精力不足。馬振邦卻說:子夜時陰至極,中午時陽最盛,只要晚上11點按時休息,中午堅持午休,陰陽轉(zhuǎn)化更替會更順利,會使一天精力充沛,成效倍增。
果真,馬振邦帶學生這樣訓練了一段時間后,男生女生“個個紅光滿面、精神飽滿,成績提高很快”。
馬振邦除了重視教套路,也重視實戰(zhàn)技擊,突出攻防意識的訓練。
馬振邦有一個秘訣是“打吸不打呼”,就是對方呼氣的時候不打,吸氣的時候才打。“文革”前,馬振邦帶出的學生,多次在全國武術(shù)比賽中奪得前三名,其中,徐毓茹曾獲得全國女子全能亞軍并多次獲單項冠軍;高西安曾獲得全國傳統(tǒng)拳冠軍。
“文革”中練“語錄拳”和“器械搬家”
為繼續(xù)練武,避免造反派的指責,馬振邦和別的武術(shù)教練打起“語錄拳”,邊念毛主席語錄邊打拳“文革”中,馬振邦的妻子因難產(chǎn)時手術(shù)失誤,早早去世;馬振邦后來又迎娶了妻子的妹妹,也是自小和馬振邦一起長大的。
這時,由于極左思潮干擾,傳統(tǒng)武術(shù)被視為“四舊”、“封建糟粕”,為了繼續(xù)練武,避免造反派的指責,馬振邦和別的武術(shù)教練打起“語錄拳”,邊念毛主席語錄邊打拳。馬振邦還編了一套“器械搬家”拳。盡管如此,馬振邦還是被扣上了“封建把頭”的帽子,只是沒人敢對馬振邦進行“武斗”,最多也就是把他推進黑屋子里關(guān)幾天。
1969年12月,馬振邦下放到武功縣西川大隊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下放的三年間,馬振邦再沒有練習過武術(shù),只悶頭干活。他看村里仍舊使用油燈,還沒通電,就托武術(shù)界的朋友從西安城里給村民搞來電線、燈泡等,還用卡車給村民拉來電線桿,這個村子從此告別了油燈,村民對馬振邦也非常關(guān)照。
這期間,不少年輕人想悄悄拜師學藝,都被馬振邦婉拒了,他擔心自己收徒授藝,害了年輕人。后來,馬振邦才想通:“教武術(shù)有什么錯呢?他們要跟我學武術(shù),這說明大家喜愛武術(shù),需要武術(shù)。”
不久后,馬振邦收下了年僅十歲的趙長軍,這個徒弟后來連續(xù)十年蟬聯(lián)國內(nèi)外男子武術(shù)全能冠軍。“文革”后期,馬振邦再次擁有帶學生的資格,青海省體委請馬振邦去幫他們組建武術(shù)隊。1976年毛澤東去世時,他剛領(lǐng)著青海武術(shù)隊的學生從東北參加完比賽途經(jīng)北京,馬振邦帶學生就在北京停留幾天,參加完哀悼會和學生一起乘火車返回青海。
那列從北京開出的火車,一路上沒有一個乘客說話,都苦著臉,是馬振邦這輩子乘坐的最“沉寂”的一趟火車。馬振邦把學生帶回青海后,辭職返回陜西省體委,繼續(xù)訓練武術(shù)隊的學生。1979年8月21日,馬振邦入了黨。
改革開放全國興起一股習武風
1985年到少林寺和武當山學武的孩子,就有近20萬人。陜西舉辦的武術(shù)比賽,報名者竟有上千人
上世紀80年代出現(xiàn)武術(shù)熱,《武林》雜志風靡全國,全國興起一股習武風。僅1985年跑到少林寺和武當山學武的孩子,就有近20萬人。陜西舉辦的武術(shù)比賽,報名者竟有上千人。
1982年9月,馬振邦正在理發(fā)館理發(fā),電影《武當》的副導演輾轉(zhuǎn)找來,想請馬振邦在《武當》里扮演南山道長。還說:“香港拍了個電影《少林寺》,少林寺是外家拳,咱們拍一個內(nèi)家拳的電影《武當》。”
經(jīng)省體委同意,馬振邦被借調(diào)到長春電影制片廠,一拍就是7個月。他不但自己去了,還帶去趙長軍等五六個學生。那一年,馬振邦55歲。
隨后,馬振邦又接拍了《大刀王五》、《八卦連環(huán)掌》、《岳飛》等多部電影和電視劇,除了在里面扮演角色,還兼任武術(shù)指導,是當時中國大陸最早的影視武術(shù)指導。如今的影星張國立,就是跟馬振邦開始學習武術(shù)表演的。
2005年,77歲的馬振邦收下“關(guān)門弟子”——來自河南南陽的黃大鵬。黃大鵬在中央電視臺2007年“武林大會”節(jié)目中一戰(zhàn)成名,坐上了爭霸賽的頭把交椅。黃大鵬在北京比賽,很少有人知道馬振邦坐鎮(zhèn)西安,電話遙控、點撥徒弟的故事。
黃大鵬在“武林大會”上,面對的是來自全國的16位形意拳高手。
第一場,對手比他強壯很多,馬振邦在賽前打電話提醒黃大鵬,身法、步法是武術(shù)的精華,面對這樣的對手,必須發(fā)揮身法、步法的靈活優(yōu)勢才能戰(zhàn)勝對方。黃大鵬按照師傅提醒,閃躲和進攻都非常迅速,漂亮地打贏了第一戰(zhàn)。
第二場,對手是哈爾濱武協(xié)一個副主席,更壯實,實戰(zhàn)經(jīng)驗也多。馬振邦提示:拳打不動他,就依靠肘法、肩法取勝。這一場,黃大鵬把那個1.8米高的東北大漢摔來摔去。
第三場比賽,幾乎成了黃大鵬個人的技擊表演,充分利用形意拳的借勢打勢,輕松戰(zhàn)勝了對手。
最后一場是和徐州的一個選手爭奪總擂主。馬振邦提醒徒弟:“武術(shù)里講一膽、二力、三功夫,沒有膽量,不冷靜就出不來動作。遇到功力型選手,不能直接交鋒,要走邊門。”黃大鵬在賽場上劍走偏鋒,奪得總擂主。
有遺憾晚輩中習武的人太少
兒女中,只有大女兒武術(shù)學的還不錯。在孫輩中,如今只有三女兒的孩子還在練武
馬振邦1989年退休,如今已81歲高齡,卻身體硬朗,精神很好,這得益于70多年的武術(shù)實踐。目前,老人除了在家撰文整理自己的武術(shù)經(jīng)驗,還外出定期指導學生。如今,老人已經(jīng)出版了《十路彈腿》、《武術(shù)初學二十六講》等多種武術(shù)著作。
讓馬振邦老人遺憾的是,兒子、女兒、孫子、孫女中,學習武術(shù)的甚少。兒女中,有的喜歡養(yǎng)鴿子,有的喜歡唱歌,只有大女兒武術(shù)學的還不錯。在孫輩中,如今只有三女兒的孩子還在練武。
有個孫子剛開始學武術(shù)學的還不錯,有一次因為睡懶覺耽誤了早晨練功,被馬振邦用皮帶暴抽一頓,孫子干脆不學了。
記者到馬振邦家里采訪時,他的老伴在里間抱怨:“他教別人家的孩子學武有耐心,教自己家的孩子非常缺少耐心,常常動怒。”
馬振邦解釋:“我怕他們不好好學,壞了馬家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