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回藥方》
《回回藥方》產生于明代前期,該書是多種波斯、中亞、阿拉伯醫(yī)書、方劑的編輯譯注本,原書共36卷,現(xiàn)僅存4卷明代抄本的殘本,藏于北京圖書館。書中載有580余首方劑,其中還有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開給亞歷山大大帝的方劑。書中載有數百種產自波斯、中亞地區(qū)、阿拉伯、希臘、羅馬以及印度、中國的藥物?!痘鼗厮幏健窞樵鳎P于此書之作者,原書未具名,但從全書內容看,亦很可能是多人之合著。其中內容很多出自與波斯著名醫(yī)學家伊本·西拿的《醫(yī)典》之中。
在回族醫(yī)學中,還產生了許多醫(yī)藥名品,白敬宇眼藥就是其中之一。元代醫(yī)家白敬宇,借鑒中西亞醫(yī)學,創(chuàng)制了白敬宇眼藥。其后人繼承他的事業(yè),于明朝永樂年間開設了白敬宇眼藥鋪。1905年之后,白敬宇第16世孫白澤民繼承祖業(yè),生產的藥品不僅在國內享譽四方,而且還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質獎章。
明清設有回回太醫(yī)院,也有不少私立的回國藥鋪,如明代在北京菜市口附近有“鶴年堂藥鋪”,自己制藥,主要有丸散制劑,這種藥直到清末仍名揚海內外。明代還有有名的“王回回膏藥”、“馬思遠藥錠”等等。
清代風俗畫中的回族賣藥人
“王回回狗皮膏”是享有盛譽的回回傳統(tǒng)藥品,因其療效顯著而頗受群眾喜愛。清代安徽安慶人馬春和集祖?zhèn)髅胤脚渲频鸟R春和膏藥,對治療癰疽、腫塊頗有奇效。在民間還流傳著“金回回的膏藥——找毛病”的歇后語,說金回回的膏藥功夫全在熬,有一次因沒熬好,時間短了粘不住,到處跑游,結果一個人買了他的藥后,本貼在腰里最后卻跑到肩膀上去了,就找金回回來問,金回回笑著說:“我金回回的膏藥會找病,你腰里沒病,肩上有毛病?!闭f明回族人的制藥業(yè)當時已頗有影響。在近代和現(xiàn)代,還有不少回族醫(yī)家享譽杏林,如著名外科醫(yī)家丁慶三和他的傳人哈銳川、趙炳南等。這些回族醫(yī)家在行醫(yī)中,依然保留著傳統(tǒng)回回醫(yī)學的一些特色。
從《回回藥方》殘卷可看出當時之回族醫(yī)藥業(yè)已涉及一些理論內容。如有關于病因學方面的一些內容:時氣、熱、寒、風、濕、干(氣候外因)、喜、怒、驚、恐、愁、思(情緒內因)等。元代形成了回回醫(yī)學的高潮,以回回藥物院的建立以及《回回藥方》之著成為其主要標志。
《回回藥方》 現(xiàn)殘存卷為:目錄卷之下、卷12、卷30、卷34。目錄卷下包括卷19至36據目錄可見,卷19為咳嗽門,包括眾嗽、濕嗽、喘嗽、嗽血、嗽痰、肺經腫嗽、說治咳嗽等類。卷20為胸膈凝聚、胸膈熱促、胸弱、胸疼痛、胸奄濁、胸冷濕、胸中生瘡、開胸膈等類。卷21為腸風肚腹門,包括腸風、腸中生瘡、腸中生蟲等。卷22為瀉痢門,包括論、方及瀉從遍身來的、胃經泄瀉、腸經泄瀉等類。卷23為嘔吐門、痞證門、秘門、勞瘵門、補益門;嘔吐門包括嘔吐、吐瀉、泄瀉、止吐、止瀉等類;痞證門包括痞證類;秘門包括臟腑不通類、能通小水類;勞瘵門包括勞熱、勞蟲、勞嗽等類;補益門包括補益類。卷24為眾熱門、眾冷門。眾熱門包括一切熱類;眾冷門包括胸膈冷類、胃經冷、一切冷等類。卷25為眾氣門、眾血門、時氣斑疹門、瘧疾門。眾氣門包括眾氣、氣不依常度、氣喘急等類;眾血門包括治吐血、能吐血、下血、止血等類;時氣斑疹門包括時氣、斑疹等類;瘧疾門包括瘧疾類。卷26為身體門,包括身體肥瘦、身體疼痛、癍痕花繡、治體氣、治生虱、手足等類。卷27為黃病門、蠱癥門、積聚門,黃病門包括黃類,蠱癥門包括蠱癥等類;積聚門包括積聚類。卷28為腳氣門、脫肛痔漏門、谷通門。腳氣門包括身體疼痛腳氣、熱腫腳氣、冷腫腳氣、寒濕腳氣、一切腳氣等類;脫肛痔漏門包括痔瘡、腸風痔漏、痔風、脫肛等類;谷通門包括谷通等類。卷29為雜癥門,包括論16條,方189首。卷30為雜癥門,載方307首。卷31為婦人眾疾門、小兒眾疾門。婦人眾疾門包括婦人身內動靜、乳上癥候、懷孕動靜、子宮癥候、眾疾等類;小兒眾疾門包括小兒眾疾類。卷32為眾瘡腫腫毒門。包括腫毒、疬瘡、惡瘡等,卷33為眾瘡腫毒門、疥癬門。眾瘡腫毒門包括疥瘡、甜瘡、疳瘡、癩瘡、臭瘡等類。疥癬門包括疥瘡、癬瘡、一切疥癬等類。卷34金瘡門、折傷門、針灸門、湯火所傷門、棒瘡門、治人齒所傷門。金瘡門包括刀箭所傷、取箭頭刺簽等類;折傷門包括傷損、接骨、骨脫出等類;針灸門包括灸各種癥候類;湯火所傷門包括湯火所傷類;棒瘡門包括棒打傷類;治人齒所傷門包括治人齒咬傷類。卷35為眾蟲獸傷門、眾毒門、辟蟲門。眾蟲獸所傷門包括眾蟲獸傷類;眾毒門包括論及說眾毒物、辨驗何等毒物所傷、解服藥毒、解眾蟲獸所傷等類;辟蟲門包括辟眾蟲、辟惡物等類。卷36為修合藥餌門、修合諸般馬準門、眾香湯煎門、活物治病門、眾花果菜治病門。修合藥餌門包括論及制藥法,相合藥法、比量用藥、說造良方。藥性期度、藥餌分兩等類;修合諸般馬準門包括論及方87首(均已分見各門);眾香湯煎門包括湯藥類;活物治病門包括活物治病類;眾花果菜治病門包括眾果物類、眾菜類、眾花物等類。
從上述部分藥目錄所涉及的病種門類可以看出,《藥方》是一部包括內、外、婦、兒、骨傷、皮膚等科,內容豐富的中國回族醫(yī)學方書。從現(xiàn)存3卷所載方劑看,全書所載可能達,6000~7000首之多。其系統(tǒng)性、綜合性非常強大。
二、《海藥本草》
《海藥本草》是唐末五代時文學家、本草學家李旬(公元九世紀末十世紀初)所撰著的。李旬,字德潤,回回人,祖籍波斯,因此也稱李波斯。其家以經營香藥為主業(yè)。香藥主要為通過海舶,自國外輸入的藥品,所以又稱海藥,李旬生在這樣一個家庭,因此他對于一些海舶運載而來的外國藥接觸的機會較多,對于海藥的性質與功用了解的較深刻,故而撰著了《海藥本草》。書中對藥名釋義、藥物出處、產地、形態(tài)、品質優(yōu)劣、真?zhèn)舞b別、采收、炮制、性味、主治、附方、用法、禁忌等都有記載。
李旬撰著《海藥本草》時,曾參考40多種有關書籍,如《名醫(yī)別錄》、《本草經集注》、《新修本草》、《本草拾遺》以及山經地志等。其體例乃傷照《新修本草》,不僅補遺了不少以前本草書所未記載的新藥,而且對于不少以前本草書記述的藥物,補充內容或糾正錯誤。書中尚有一個明顯特點是對香藥的記載多達50余種,如有青木香、零陵香、甘松香、茅香、瓶香、丁香、乳頭香、安息香、甲香、迷迭香、畢澄茄、紅豆蔻、沒藥……等。
《海藥本草》,原書共6卷,至南宋末年已經亡佚,沒有刻本流傳。但其所敘述的藥物散見于《證類本草》和《本草綱目》等書中。現(xiàn)代著名醫(yī)史學家范行準先生曾自上述書中進行輯錄,輯得《海藥本草》一本。共輯藥物124種。包括玉石部8種,草部38種,木部48種,獸部3種,蟲魚部16種,果部9種,米谷部1種,器用部1種。李旬和他的著作《海藥本草》豐富了中國藥物學,是回族醫(yī)學的重要基礎與典籍。
三、《瑞竹堂經驗方》
清末民國初影鈔日本寬政年活字本
《瑞竹堂經驗方》原著在明代中葉后國內已失傳,但書中許多內容則散見于國內外許多醫(yī)藥文獻,其原序兩則及清明兩代若干輯佚和抄本,分別在中國和日本有關部門和私家珍藏,作者及成書年代國內外專家爭論不一,清乾隆年間修纂的《四庫全書》曾將明代《永樂大典》中本書散在內容搜采編輯為5卷24門。集得內、外、婦、兒、眼、齒、調補、美容等科效方170余首。當時“計亡闕已十之五六”,中國中醫(yī)研究院現(xiàn)藏有清代《抄本瑞竹堂經驗方》及仿明刻日刊本《瑞竹堂經驗方》,有的專家認為本書作者肯定是回族醫(yī)家,其名為沙圖穆蘇·薩謙齋,官至元朝御史兼太守。其成書年代不晚于泰定三年(公元1327年),陳垣先生在其名著《勵耕書屋叢刊·元西域人華化考》中早已經將本書作者考證為“華化”了的回回。書中記載的懸吊水桶淋浴式是回族自古以來獨特的衛(wèi)生傳統(tǒng)習慣,另有治急氣疼方、治惡瘡方、治疔瘡方在其方名上標有“海上方”等字樣,還有的驗方特別強調忌馬、驢、豬肉等。
四、《飲膳正要》
《飲膳正要》本書是我國第一部營養(yǎng)學專著,成書于元代天歷三年(公元1330年)。作者忽思慧(又作和斯輝),史書無載。從本書序文和進書表來看,是元仁宗時的宮廷回回飲膳太醫(yī),這部書初刊后,明清兩代多次翻刻,但因屢遭兵災,已散佚不多。書中配方多以羊肉為主料,“聚珍異撰”第一方馬思答吉湯,《本草綱目·菜部》蒔蘿條附馬思答吉注:“元時飲膳用之,云極香料也。不知何況,故附之。”書中多引用回回豆子、回回蔥、回回青、回回小油。許多食品冠以“胡”字,如胡蔥、胡麻、胡椒、胡荽等。以胡蔥為例,《本草綱目》指出:“元人《飲膳正要》作回回蔥,似言自胡地,故曰胡蔥耳”?!堵尻栙ぬm記·城南》記:“獅子者,波斯國胡王所獻也”??梢姶罅颗浞绞侵形鱽喢褡搴蛧绎嬍朝煼ㄋ谩!讹嬌耪饭卜秩怼>硪恢v各種食品。卷二講原料、飲料和"食療"。卷三講糧食、蔬菜和肉類、水果等。 忽思慧在書中強調營養(yǎng)學的醫(yī)療作用,他認為最好少吃藥,平時注意營養(yǎng)調劑;不吃藥也能治病。他對春、夏、秋、冬四時所宜"吃什么東西,都有論述。書中還附有許多插圖,如每種食物的性狀,對身體有什么好處,能治什么疾病等,都一一加以說明。書中還提倡講究個人衛(wèi)生,如對飯后漱口、早晚刷牙、晚上洗腳、薄滋味、戒暴怒等,都有論述。
回族醫(yī)藥作為祖國傳統(tǒng)醫(y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fā)展經歷了艱難的歷程。在理論、學科、藥物、炮制方法、民間療法、驗方、體療、食療及衛(wèi)生保健方面,回族醫(yī)藥都具有較鮮明的民族特色。1270年(元至元七年),元政府在大都就設有“廣惠司”,廣惠司專職“修制御用回回藥物及和劑”,以為諸宿衛(wèi)士治病。1292年(至元二十九年),又設“回回藥物院”和“掌回回藥事”機構,可見回回醫(yī)藥影響之大。歷史上曾一度占有重要的地位,至今仍為回族聚居區(qū)乃至全國各族人民的衛(wèi)生保健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地特色的分站,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