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永久免费AV无码网站国产,国产成人综合色在线观看网站,亚洲成AV人片一区二区小说

最新資訊:
Duost News
國內(nèi) 國際 公司 人物 視頻 伊朗華語臺
穆斯林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回顧

(伊斯蘭文化新論)第二章 教育文化

來源: 時間:2009-01-05 點擊: 我來說兩句

一、教育文化的主要內(nèi)容

伊斯蘭教育文化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教育理論,二是教育實踐。
1.教育理論 伊斯蘭教育文化是整個伊斯蘭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并且受制于伊斯蘭文化。因此,在探討伊斯蘭教育理論之前,有必要先簡要地概括一下伊斯蘭文化的基本特點。
伊斯蘭文化較之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有這樣一個基本特點: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倫理文化,它的注意力大部分放在了人與人之間的人倫關系上,道德至上是它的信條。因此,這個文化培養(yǎng)出來的人大多是道德型的人,而西方文化更注重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所以,這個文化培養(yǎng)出來的大多是知識型的人。而伊斯蘭文化則兼顧三種關系:一是人與主之間的關系,為此規(guī)定了“六信”與“五功”;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強調(diào)人人平等的前提下,對不同身份的人規(guī)定了相應的權利和義務;三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要求人們觀察自然,研究自然,開發(fā)自然,造福人類。因此,這個文化孕育了許許多多虔誠信主,又精通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百科全書式的人物。如伊本·西納,既是教義學家,又是哲學家\\ 醫(yī)學家、植物學家??系?、法拉比、伊本·魯世德、馬斯歐底、拉齊、花刺子密…… 等等,都是兼通幾門學科的通才。
伊斯蘭教育理論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1)關于教育目標。伊斯蘭教的教育目標也和其它教育一樣,受其文化的制約。任何一種文化都以其特定的價值觀作為該文化的核心。根據(jù)這個價值觀,它要塑造出自己的理想角色,它昭示人們,人生在世,應該追求怎樣的人生目標,應該有怎樣的理想和信仰,什么樣的行為是正當?shù)模菓撊プ龅?,什么樣的行為則是不正當?shù)?,是應該禁止的,而作為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又應當具備什么樣的知識和修養(yǎng)。一句話,教育的目的是文化的人格化,一個社會的教育所需要培養(yǎng)的人才便是這個社會的文化塑造出來的理想角色。不同的文比體系有不同的理想角色,因而它們所派生出來的教育目的也是不同的。儒家文化培養(yǎng)的理想角色是“內(nèi)圣外王”之人,其人生目標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伊斯蘭文化培養(yǎng)出來的理想角色是“白天的斗士,夜間的修士”,其人生目標是:成為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奉真主的旨意,管理好這個世界,建設好這個世界。所以伊斯蘭教育的目標,概言之是培養(yǎng)這個世界的管理者和建設者。這個世界的管理者和建設者既不應是整日奔波于俗務之中,醉心于現(xiàn)實的物質(zhì)和感官享受,無視宗教義務和精神追求的人,也不應該是沉湎于念經(jīng)、祈禱、齋戒、禮拜等宗教功修之中而忽略和放棄對家庭對社會應盡的義務的人;而應該是今世與后世兼顧、出世與入世并重、物質(zhì)與精神統(tǒng)一的人,這種境界達到一種極致,便成為白天的斗士(意為白天到處奔波,懲惡揚善,履行社會義務)、夜間的修士(意為夜間離群獨處,潛心思考,禮拜真主,修身養(yǎng)性)。
(2)關于教育內(nèi)容。伊斯蘭教育內(nèi)容是由其教育目標決定的。從世界的管理者和建設者這個要求出發(fā),非常注重對人的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它要求這個世界的管理者和建設者信仰虔誠、品德高尚、知識豐富、身體強健、趣味高雅。這些素質(zhì)需要通過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來培養(yǎng)。
德育,也就是傳遞伊斯蘭的價值文化和規(guī)范文化的過程。穆斯林在生活中所追求的目標以及它對周圍世界的評價構成其價值文化;而伊斯蘭教為人們調(diào)整人與神、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而制定的行為準則構成其規(guī)范文化。不掌握其價值文化和規(guī)范文化,一個人就不可能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受教育者為掌握價值文化和規(guī)范文化而學習的內(nèi)容主要有:《古蘭經(jīng)》、“圣訓”、教義學、教法學?!豆盘m經(jīng)》被認為是真主對人類的啟示,是一切知識的源泉,是穆斯林道德和法律的首要和主要依據(jù)。而“圣訓”是對《古蘭經(jīng)》原則精神的規(guī)范化、具體化。因此二者成為穆斯林首要的學習內(nèi)容。教義學是伊斯蘭學者根據(jù)《古蘭經(jīng)》和《圣訓》的根本精神歸納??偨Y(jié)出來的伊斯蘭教的思想信仰體系,其中突出地反映了穆斯林的宇宙觀、價值觀、人生觀和道德觀。教法學是《古蘭經(jīng)》和《圣訓》精神的系統(tǒng)化、條理化,是具體指導、規(guī)范、約束穆斯林行為的法規(guī),具有可操作性。通過對這些內(nèi)容的學習,達到信仰虔誠、意志堅強、品德高尚之培養(yǎng)目標。這些高尚的品德還包括:公正、寬容、奉獻、堅韌、克己、踐約、誠實、行善、奮斗、開拓、廉潔、慷慨、仗義、勤儉、協(xié)商、孝敬、仁慈、和藹、施舍等等。
智育,就是傳遞認知文化的過程,是傳授知識,培養(yǎng)技能的活動。傳統(tǒng)觀點認為,宗教注重的僅僅是道德文化的傳播,而根本忽略對人的能力的培養(yǎng)。其實,伊斯蘭教教育在強調(diào)德育領先的前提下,也很重視智育,因為伊斯蘭教本身很重視智慧和理性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豆盘m經(jīng)》中反覆出現(xiàn)“理智”、“思維”、“知識”等詞,說:“誰稟賦智慧,誰確已獲得許多福利。惟有理智的人,才會覺悟”,多次申明不能把有知識的人與無知識的人相提并論。要求穆斯林觀察宇宙的運動變化,把握規(guī)律,啟迪智慧,堅定信仰。認為思考是善功,求證是義務,求學是天職,而僵化與盲從是罪惡。《古蘭經(jīng)》把知識提到信仰之前,說:“以便使有知識者知道那是來自你的主的真理,進而信仰它,并懷有虔敬之心?!保?2:54)旨在說明先了解后信仰,理性與信仰結(jié)合。
伊斯蘭教號召人們勤于思考,善于學習,開發(fā)智力,不唯書,不唯人,以宇宙為書本,以社會為學校,培養(yǎng)能力,提高素質(zhì)?!豆盘m經(jīng))號召人們:“觀察天地間的森羅萬象?!保?0:101)穆斯林學者王岱輿說:“正學之義,不獨效先覺之行止,記錄其文章,固有當體正情之學,或參察天地萬物貫通之學。所以智人不患乏經(jīng)書,無師范,天地萬物皆彼師范,皆彼經(jīng)書也?!惫膭钊藗儚V泛涉獵,拓寬思路,增強智力,正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伊斯蘭教并非一般地鼓勵求學,它更注重實用的知識和學問。穆圣說:“學習不切實際的學問,來世必受最嚴厲的懲罰?!苯谭▽W家艾布·哈乃斐也說過:“學問的功效只在于實用?!闭軐W家伊本·西納強調(diào):“兒童學完《古蘭經(jīng)》并奠定阿拉伯文基礎后,他們所受的教育應該集中于將來的職業(yè)。”
受教育者為掌握認知文化,提高智力水平而學的內(nèi)容有:語言、文學、哲學、邏輯、歷史、地理、政治、經(jīng)濟、物理、化學、算術、幾何、代數(shù)、天文、醫(yī)學、植物學、動物學……等等。
體育,就是培養(yǎng)強健體魄的過程。鑒于強健的身體是完成宗教與社會使命的基礎,也是對這個世界的管理者和建設者的基本要求,更是“白天的斗士、夜間的修土”的基本素質(zhì),故伊斯蘭教很重視體育。穆圣曾經(jīng)鄭重其事地指出:“你對你自己的身體負有義務?!毖韵轮馐牵總€人都有責任愛護自己的身體,盡力使自己保持強健的體魄,以便能更好地擔負起“代治者”的使命。
體育鍛煉的主要目標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盡量使自己的身體保持健康狀態(tài),免遭各種疾病的侵害。穆斯林素有“健全的理智建立在健康的身體之上”的說法,表示身心相連,互為影響。因此,伊斯蘭教很注重衛(wèi)生(飲食衛(wèi)生、環(huán)境衛(wèi)生、生理衛(wèi)生、心理衛(wèi)生等)、預防、治療、反對惡習(如吸煙以及足以危害身體的不良習慣)。第二,應具備強健的身體。伊斯蘭教認為,一個人只滿足于身體無病是不夠的,還應身強體壯,動作敏捷,因為伊斯蘭教認為:“強壯的穆斯林比起虛弱的穆斯林,在真主看來更好更可愛?!币虼耍了固m教很注重體育鍛煉。體育鍛煉的傳統(tǒng)項目有游泳、射箭、騎馬、擊劍等。第三,能夠適應和承受任何艱難困苦。伊斯蘭教認為,一個合格的穆斯林,僅僅身強力壯還不夠,還要隨時準備面對各種險惡的環(huán)境和突如其來的災難。為此,強調(diào)平時就要進行各種艱苦的訓練,如戰(zhàn)酷暑,斗嚴寒,穿越沙漠,攀登高山,忍饑挨餓等,以培養(yǎng)異乎尋常的耐力和堅韌不拔的品格。
美育,就是培養(yǎng)人們的審美情趣和藝術鑒賞力的過程。伊斯蘭教要求穆斯林愛美,求美,因為這個世界的創(chuàng)造者真主是美的,美是其諸多屬性中的一個。真主創(chuàng)造了美,美體現(xiàn)在真主的一切創(chuàng)造物之中,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山水鳥獸、花草樹木、高山大海,森羅萬象,完整和諧,是真主的杰作,是真主以美的規(guī)律創(chuàng)造的(參見《古蘭經(jīng)》8:7、16:14)。萬物之靈長、天地間的精華——人,也是真主役計創(chuàng)造的,《古蘭經(jīng)》云:“我確已把人創(chuàng)造成具有最美形態(tài)的?!保?5:5)人的五官、雙腿、雙臂、雙手、十指等都是以美的尺度賦予的(參見《古蘭經(jīng)》40:64、82:7、23:12)。總之,人是以美的形式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人在生理結(jié)構、感官機能、感覺心理等方面都蘊含著美,人的摹仿力、節(jié)奏感、均衡感、對稱感、音調(diào)感、色彩感都是天生的,即主所賦予的。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伊斯蘭美育的職能,就是要開發(fā)人的愛美求美的本能,培養(yǎng)人們的審美情趣和藝術鑒賞力。歷史上,穆斯林在音樂舞蹈藝術、雕刻藝術、書法藝術等方面獨樹一幟,創(chuàng)造了許多藝術精品,豐富了人類藝術的寶庫。
勞育,就是培養(yǎng)勞動習慣、勞動能力的過程,也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落腳點、一個人通過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方面的熏陶和培養(yǎng),達到一定的水平,具備一定的素質(zhì)以后,就要在伊斯蘭價值觀和倫理觀的指導下,把自己的智力、體力方面的能量釋放出來,貢獻給社會,造福于人群。這個過程,就表現(xiàn)為一種勞動(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若無這個過程和環(huán)節(jié),一個人所具備的素質(zhì)和能力,無法付諸實踐,無法發(fā)揮作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因此,伊斯蘭教非常注重勞動和勞動教育?!豆盘m經(jīng)》和《圣訓》都以最美好的言詞贊美了勞動和勞動實踐的價值?!豆盘m經(jīng)》指出:“你說:你們工作吧!真主及其使者和信士都要看見你們的工作;你們將被送到全知幽明者那里去,而他將你們的工作告訴你們。”’(9:105)《圣訓》告誡人們現(xiàn)世是來世的農(nóng)場,理當努力耕耘,勞作不息。穆圣還說:“誰合法地尋求今世、正直而不乞討人,為自己的家人生產(chǎn),愛護同伴,將來他相會真主,面容潔白,如十四夜的滿月?!敝鲝垊趧庸鈽s,自食其力,反對好逸惡勞,伸手乞討,過寄生生活,這一點與基督教和儒家學說的鄙視體力勞動,形成強烈的對比。
伊斯蘭教還把勞動視為“圣行”而鼓勵穆斯林積極從事之。據(jù)說,先知穆罕默德原先放牧,后來經(jīng)商,在這以前的許多先知也都以普通勞動者的身份出現(xiàn),如人祖阿丹是農(nóng)夫,努海圣人是木匠,伊布拉欣圣人是商人,達吾德圣人是鐵匠,穆撒圣人曾是牧羊人,蘇來曼圣人靠編籃子度日。這些圣人所從事的行業(yè)不同,但都有
一個共同點——勞動。
事實上,伊斯蘭教主張道德素質(zhì)、智力水平、身體素質(zhì)和審美素質(zhì)的提高,有助于人們從事各種勞動和實踐活動;反過來,勞動和各種實踐活動,也同樣能促進一個人的道德素質(zhì)、智力水平、身體素質(zhì)和審美素質(zhì)的提高。因此,這五個方面的教育不能割裂開來,而應當交叉進行,以便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3)關于知識與知識分子(教師、學者等)的地位。伊斯蘭教有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尊重自然法則和客觀規(guī)律,重視知識,重視學問,具有務實精神?!豆盘m經(jīng)》反覆號召穆斯林觀察自然,研究自然,探索自然,領悟奧妙,指出:“你們要觀察天地之間的森羅萬象?!弊屓藗冊诖笞匀坏倪\動變化中受到啟發(fā),開啟人的智力,擺脫愚昧無知的狀態(tài)?!豆盘m經(jīng)》一再提醒人們不能把有知識的人與無知識的人相提并論。它反問道:“有知識的與無知識的相等嗎?”(39:9)“瞎子與眼明的人一樣嗎?黑暗與光明一樣嗎?”“蔭涼和炎熱一樣嗎?”(35:19)“安拉把學理授予他所滿意的人,獲得學理的人已經(jīng)獲得很多財富了,只有那些慧心的人,才會明白。”(2:69)“安拉的仆人中真正有學問的人才敬畏他。”(35:27)鑒于知識的重要,穆圣把求知看作是穆斯林義不容辭的職責。他說:“求知是男女穆斯林的天職。”“求知,從搖籃到墳墓。”“求知,哪怕遠在中國?!薄澳銈兦笾?,為安拉而學習,等于敬畏;探討,等于功德;閱讀,等于頌贊;砥礪,等于抗戰(zhàn);教知識于文盲,好似施舍;傳學問于家屬,正如贍養(yǎng)?!币陨咸岬降摹爸R”既指宗教知識,也包括一切有益的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
知識如此重要,但知識的傳授、獲得還要靠教師、學者。因此,伊斯蘭教提倡“尊師重教”,《古蘭經(jīng)》指出:“安拉給你們中有信仰的人和有學識的人提高了許多品極,安拉是全知你們的工作的?!保?8:10)
穆圣也高度重視學者的作用,他說:“學者是列圣的繼承者。列圣把知識作為遺產(chǎn),留給了他們,掌握了知識的人確已獲得無價之寶?!薄皩W者的墨汁,其貴重不亞于殉教者的鮮血?!薄耙粋€部落的死亡比一個學者的死亡更易忍受?!惫锇l(fā)歐麥爾也說:“失去一個學者,對于民族來講,是一種難以補償?shù)膿p失。”在伊斯蘭社會中,教師的地位如此之高,以致《古蘭經(jīng)》規(guī)定免除他們在戰(zhàn)時參戰(zhàn)的義務。在伊斯蘭教傳播之初,如果一個戰(zhàn)俘能夠教會10個穆斯林兒童讀書寫字,就可獲得自由。在伊斯蘭社會,教師應該是他所教授的內(nèi)容的身體力行的典范,既要言傳,更要身教;既要教書。又要育人。通過自己的學問。行為影響學生和周圍的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擔負起社會批判的責任,起到改造社會的作用。正因為教師的崇高地位和神圣使命,穆斯林在每次禮拜之后,向真主祈禱寬恕教師們的過錯。同時。鼓勵人們?yōu)榻處熀蛯W生提供物質(zhì)上幫助,比如為其提供食宿,購置圖書資料等。在伊斯蘭歷史上,殷實之家和富商大賈,捐資興學,扶持文教,蔚然成風。
(4)關于教育方法。伊斯蘭教育的方法比較靈活,提倡自由討論,鼓勵師生對話。穆斯林學者認為,教學就是教與學之間的溝通,是教師和學生之間推心置腹的交流,鼓勵展開尖銳的批評,認為在熱烈、融洽的氣氛中進行辯論,不但能開闊視野,啟迪智慧,相互促進,而且會給雙方帶來莫大的快樂。這反映了伊斯蘭教提倡的學術自由和學術民主。
學術自由的象征是清真寺,它自伊斯蘭教興起之日起,就發(fā)揮著傳授知識的作用。教師在清真寺的大殿內(nèi),靠一根柱子講課,任人來聽。學生不受年齡、學歷、身份和國籍的限制。上課采取講演的形式,或由一名最優(yōu)秀的學生高聲朗讀課文,然后進行講解、討論和分析。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或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然后由教師作評論,據(jù)說穆圣曾說過這樣一些話:“學問是寶庫,它的鑰匙,
便是問。”“善問,是學問的一半?!薄疤釂栒叩乃讲⒉槐缺惶釂栒叩乃讲??!钡鹊?,旨在說明提問的重要性和提問者應具備的素質(zhì)。著名學者還在清真寺里開設講座,并經(jīng)常舉行學術討論會,各派學者到會自由發(fā)表自己的學術觀點,進而相互辯論,相互切磋,相得益彰。
伊斯蘭教育還強調(diào)因材施教。認為各人的天賦不同。智力有別,應區(qū)別不同情況,因材施教。穆圣在這方面率先垂范,在傳教過程中,很注意每個人的智力水平和個性特點,循循善誘,循序漸進。他曾說:“些微的領受,強過很多學問。”還說:“你們對一伙人講他們不懂的話這便是對他們的一種災難?!?
伊斯蘭教教育方面還提倡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強調(diào)學以致用?!豆盘m經(jīng)》再三申明,只說不做者,非常可惡。(61:3)認為只有理論沒有實踐的人,猶如馱載書籍的毛驢一樣,毫無價值。(62:5)穆圣說:“能實踐自己學問的人,才是真正的學者?!?
與此同時,穆斯林提倡學術旅行,負笈遠游。在穆斯林社會,尋師訪友,拜師收徒,“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蔚然成風。莘莘學子,時在通都大邑,時而又出現(xiàn)在窮鄉(xiāng)僻壤;有時拜這個學派的學者為師,有時又投于其他學派學者門下,甚至向異教學者學習知識,不搞“從一而終”,因而使伊斯蘭教育顯示出它的開放性和靈活性。
2.教育實踐 伊斯蘭教育文化并沒有停留在理論上,它還有著豐富的教育實踐。
(1)初級學校的起源和發(fā)展。阿拉伯人自古就有經(jīng)商的傳統(tǒng),而從事商業(yè)或旅行的人必須具備一定的讀書和計算的能力。早在伊斯蘭教興起之前,阿拉伯人當中就有一種習慣:由粗有學識的人在家招生授徒,向兒童傳授簡易的讀、寫、算的知識,這種教育方式被稱為“庫它布”,相當于我國的私塾。伊斯蘭教興起之后,“庫它布”便被利用為傳播教義之地。最初,“庫它有”仍由私人設置,后來在清真寺也附設“庫它布”;因之數(shù)量大增?!皫焖肌币郧爸粋魇趯嵱弥R,這時便以誦習《古蘭經(jīng)》為首要課程,再教一些語法。書法、詩歌、算術等。可見,從歷史上看,“庫它布”是最早的而又比較普遍的伊斯蘭初級學校。
(2)宮廷府邸的學術活動和教育活動?!皫焖肌彪m是伊斯蘭國家歷史淵源最早的學校,但它主要是面向社會下層子弟的,統(tǒng)治者和社會上層不太關心它,而注重宮廷教育。宮廷是政治中心,也是文人學者薈萃之地,并有從各地搜集來的大量圖書,宮廷教育有著特殊優(yōu)越的條件。統(tǒng)治者延聘最好的導師教育子孫,傳授《古蘭經(jīng)》、《圣訓》、詩歌(詩歌在阿拉伯教育和政治生活中發(fā)揮著特殊作用)、語法、歷史知識和論辯術外,并討論有關治國之道。宮廷中時常邀集學者、詩人舉辦學術討論會,以爭鳴的方式討論宗教、哲學。法律、歷史等課題,有時“哈里發(fā)”也親自參加,從物質(zhì)和精神上鼓勵與會者。后來,貴族朝臣和富豪們也仿效宮廷而附庸風雅,更多在府邸延聘學者,教育子弟,討論學術,成為社會上層的特殊教育方式。
(3)清真寺——一個重要的教育機構。眾所周知,清真寺是穆斯林禮拜真主,進行宗教活動的基本場所。但不止于此,清真寺還是穆斯林的文化中心,是一個重要的教育機構,它兼施初、中、高三級教育。先知穆罕默德在麥地納建造的第一座清真寺里,不但要帶領穆斯林禮拜,還要給他們教授《古蘭經(jīng)》和其它社會知識。后來的“哈里發(fā)”們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穆斯林做完禮拜后,便聚集在圣門弟子周圍;聆聽他們講述先知的嘉言懿行。所以,清真寺始終具有宗教與教育的雙重職能,清真寺附設“庫它布”,主要教授《古蘭經(jīng)》誦讀、算術、繪畫等,此為初級教育范疇。清真寺不僅接受男童,還鼓勵女孩入學。凡學習成績優(yōu)秀者,即騎馬出游,眾人向他投擲巴旦杏,表示祝賀。中級教育慣常的辦法是教者坐于廊下或院中講課。任人來聽,聽者環(huán)坐成圓形,稱“哈勒格”(教學環(huán))。教學內(nèi)容雖以《古蘭經(jīng)》、《圣訓》、法律為常,但也講授數(shù)學、天文學、地理學等課程。此外,還有規(guī)模宏大的清真寺如開羅的艾資哈爾,非斯的卡拉維因清真寺,突尼斯的扎土納清真寺,則邀請學者講學,各地及各國學生寄宿寺內(nèi)從事聽講和進行獨立鉆研,這就類似高等學校了。
(4)圖書館——伊斯蘭教育的又一個中心。在伊斯蘭教育體系中,圖書館和高等學校的界限是不清的。中世紀的主要城市如巴格達、開羅、科爾多瓦,都設有設備完善的圖書館,館舍寬敞、華麗,藏有大量書籍。圖書館的主要任務是搜集書籍,組織翻譯,指導閱讀,抄寫圖書和科學研究。那時的統(tǒng)治者每征服一地,都要征購當?shù)氐母黝悤?,每每收藏宏富,起了保存書籍的作用。閱書者往往是學生,館長通常由學者充任,為學生介紹圖書,并解答疑難問題。當時印刷術尚未廣泛使用,抄書就成為圖書館的一項重要工作,館中雇傭錄士,負責抄錄、校對、裝訂成冊。圖書館又無異是今天的出版社。為了吸取異邦文化,還必須著手翻譯搜集來的圖書。這些圖書大都用希臘、古敘利亞和印度文寫成的。從7世紀到9世紀大批學者被邀擔任評述、注解和整理工作,從此掀起了一個翻譯運動,古代的文化典籍,由他們之手而成為穆斯林精神食糧的一部分。有了這些便利學習的書籍,又有這些具有淵博知識的學者,就有了指導學生致力于高深研究的基礎。圖書館還為國內(nèi)外青年學子提供食宿,便利他們學習鉆研。從某種意義上說,圖書館就是當時穆斯林的大學。后來搜集圖書和翻譯古籍的任務基本完成,學者們?nèi)砸源蟛糠至α客度虢虒W和研究,有些圖書館便成為高等學?;蛟诟浇⑵鸶叩葘W校了。
(5)高等教育機構的出現(xiàn)。阿拔斯王朝是阿拉伯——伊斯蘭帝國的鼎盛時期,這時經(jīng)濟發(fā)達,國勢強盛,學術繁榮,有條件創(chuàng)設獨立的高等學校。伊斯蘭第一所著名的高等教育機構是哈里發(fā)馬蒙于公元830年在首都巴格達建立的,名叫“白易圖·黑克麥”(智慧之官),延攬東西方的學者擔任校長、圖書館長和教師,除翻譯研究外,還給學生傳授天文學(宮內(nèi)附設一座天文臺)。數(shù)學、醫(yī)學、哲學、歷史等。法蒂瑪王朝也于11世紀在開羅設置“達儒·艾勒目”(知識之家),重視自然科學教育,后倭馬亞王朝則在其首都科爾多瓦(今西班牙境內(nèi))的清真寺內(nèi)傳授高深科目,并成立了大學。當時歐洲各國的學子負笈來此求學者不乏其人。然而,伊斯蘭的頭一所比較正規(guī)的高等學校要數(shù)塞爾柱王朝的“尼采名亞”大學。公元11世紀以宰相尼采母為開創(chuàng)者。學生在這所大學里寄宿,有許多學生還享受獎學金待遇。有學者認為,這所大學的某些規(guī)章制度成為早期歐洲大學的先例。
近現(xiàn)代伊斯蘭國家的教育制度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西方的教育方式被引進,各國都建立起了一套獨立于清真寺的從小學到大學的完整的教育體系,特別是一些產(chǎn)油國家隨著其石油美元的激增,教育投資不斷增加,教學條件得到顯著改善,有些國家的教學設備是世界一流的,如科威特大學,教室、圖書館。宿舍和教學儀器等方面的條件十分優(yōu)越,該國全國實行從小學到大學的免費教育,還辦起了許多職業(yè)學校、成人教育網(wǎng)絡,大大促進了教育的發(fā)展。
(6)中國古代經(jīng)堂教育。伊斯蘭文化在中國的地位,不能與它在穆斯林國家中的地位相提并論、同日而語。在穆斯林國家,它是占統(tǒng)治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為絕大多數(shù)國民所認同的一種文化,因而它的傳承的主要途徑——伊斯蘭教育理所當然地得到官方和民間的一致支持。而在中國,它起初作為一種僑民的宗教信仰,后來成為幾個少數(shù)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tǒng)。因而它不僅不是中國的主導文化而且還要受到主導文化的沖擊。唐、宋、元三代,中國穆斯林無論其數(shù)量,還是經(jīng)濟、政治實力都比較小,統(tǒng)治者并不在意他們的以宗教信仰為核心的文化,一般都能容忍在內(nèi)部自由傳承??墒堑搅嗣髑鍍纱?,隨著穆斯林力量的壯大,統(tǒng)治者采取種種措施,以限制并削弱伊斯蘭教的獨立地位,加強對其專制統(tǒng)治。明代統(tǒng)治者禁止胡服、胡語、胡姓,禁止色目人在其內(nèi)部同類自相嫁娶,欲從文化教育上消除伊斯蘭文化,強迫其同化于漢族。清代對穆斯林的壓制、歧視變本加厲。乾隆年間,在鎮(zhèn)壓了蘇四十三率領的回族、撒拉族、東鄉(xiāng)族穆斯林起義之后,清政府在思想文化領域里,大興文字獄,禁銅人們的思想,抑制異質(zhì)文化,極欲清除伊斯蘭教的影響。在政治上推行“鄉(xiāng)約制度”,要穆斯林以鄉(xiāng)為單位向官府具結(jié),保證不違法犯禁。在教育方面,采取壓制、取消宗教教育的方針,如不準迎請別地阿訇前來教學;不準穆斯林子弟赴他鄉(xiāng)學經(jīng);除拆毀一些清真寺外,還禁止新建清真寺。在壓制伊斯蘭教育和文化的同時,強迫穆斯林地區(qū)設“義學”,強制性地灌輸儒家思想,旨在淡化穆斯林的宗教信仰,達到民族同化。教養(yǎng)“馴良”臣民之目的。
這樣,由于明清政府推行“漢化”、“儒化”政策,加之穆斯林居住分散,長期處在儒、釋、道文化的汪洋大海的浸泡之中,新一代穆斯林子弟難免受到影響,原先的父傳子受式的零散的家庭教育已不能使新一代人繼續(xù)維持自己的宗教信仰,信仰的堤壩大有被摧垮之勢。在各種外在因素的作用和壓力之下,在西北地區(qū),也有“經(jīng)文匱乏,學人寥落,既傳譯之不明,復闡揚之無自”的危機。于是在穆斯林內(nèi)部出現(xiàn)了這樣兩種傾向:一是有些有一定條件和地位的人,走“學而優(yōu)則仕”之路,通過讀書以求取功名利祿;另一種傾向是有一些虔誠的穆斯林對那些讀漢書、棄教門、做官員的人甚為不滿,認為他們之所以放棄自己的宗教信仰是讀漢書所致,因而拒絕漢書和漢文化。為了防止伊斯蘭文化出現(xiàn)的衰退局面,為了使信仰能夠重新根植于人們的心靈深處,一種獨特的教育形式在中國西北穆斯林中產(chǎn)生了,這就是明末清初興起的伊斯蘭經(jīng)堂教育。
經(jīng)堂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在清真寺的講經(jīng)堂里施行的一種宗教教育。清真寺,不僅是宗教活動的場所,而且是穆斯林文化教育的中心,穆斯林國家的宗教教育在清真寺進行,自不待言;中國伊斯蘭教育由清真寺主辦,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經(jīng)堂教育的教師均由清真寺負責聘請,或者由主寺阿訇親自擔任。教育經(jīng)費,不像穆斯林國家那樣,主要靠王公貴族、富商大賈的捐贈,而是由該寺所屬的“哲瑪體”(集體)提供。主講阿訇每一天膳食采取全體教民“輪流供幫”的形式,而學員的膳食由殷實之家包下來,或由全體教民負擔,書本費之類或由學員自理,或靠教民施舍。
經(jīng)堂教育,一般分大學、中學和小學。趙振武在《三十年來中國回教文化概況》一文中介紹說:“所謂寺的教育者有大學,造就阿衡(訇)之學府也;有中學,中年失學者受教處也;有小學,兒童之教育機關也。”其中小學和中學比較普遍;大學則主要分布在穆斯林比較集中,經(jīng)堂教育發(fā)達的城鎮(zhèn)。如清同治年間以前,長安為經(jīng)堂教育大學的集中地,各地阿訇多薈萃此地,接受高層次教育。同治年間之后,河州成為培養(yǎng)阿訇的重要地區(qū)。經(jīng)堂小學主要是向穆斯林兒童和少年進行伊斯蘭教知識的啟蒙教育,讓他們通過學習,掌握伊斯蘭教的一些基本常識,如六大信仰、五項義務,并學會簡單的阿拉伯語字母及其拼讀,由此學會一些《古蘭經(jīng)》中部分常用的章節(jié)。小學采取松散的管理辦法,學童可自由地入學或退學;學習不分級別班次,隨來隨學,學生水平參差不齊,也無一定的學習年限,以學會基本的宗教常識為準,一般是三至四年。中學教育的對象是從小沒有受過宗教教育的成年人,學習的主要內(nèi)容是《古蘭經(jīng)選讀》(亥聽),時間上無嚴格的規(guī)定,農(nóng)村多在農(nóng)閑時學習,城鎮(zhèn)也多選擇閑暇時間進行。大學里要系統(tǒng)學習《古蘭經(jīng)注》、《圣訓》、教義學、教法學、哲學、阿拉伯語、波斯語、詞法、句法、修辭以及一些相關的天文、地理知識。大學里的優(yōu)秀生畢業(yè)以后,多被其它清真寺聘去講經(jīng)或任開學阿訇。大學學制,也無定制,以學成為準。
經(jīng)堂教育是在一種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特定的文化背景中產(chǎn)生的特定的教育形式。如果拿現(xiàn)代人的眼光審視這種教育形式,就自然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許多缺陷和不足。但它的意義和作用只能放在它所產(chǎn)生的特定的歷史背景中去考察,否則就是苛求古人,苛求古人做今人才能做到的事情。
基于此,可以認為,經(jīng)堂教育的歷史作用應客觀地評價,它已經(jīng)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主要表現(xiàn)在:
第一,經(jīng)堂教育傳承了伊斯蘭文化的核心——信仰與價值觀。前文已經(jīng)述及,伊斯蘭文化在中國不是一種主導文化,它受制于主導文化。在統(tǒng)治者“漢化”、“儒化”政策的影響下,新一代穆斯林對自己的信仰,對自己的文化逐漸疏遠,甚至背棄。而經(jīng)堂教育通過對伊斯蘭教教義教法的系統(tǒng)的講解、傳授,使一代又一代的穆斯林或恢復了信仰,或鞏固了信仰,重新確立了自己的宇宙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以信仰為核心的伊斯蘭文化得以在一個儒家文化占統(tǒng)治地位的國度里,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經(jīng)久不衰。從而從一個側(cè)面,充實了中華文化的內(nèi)涵,使中華文化成為各民族共同擁有的一種更加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的東方文化。
第二,經(jīng)堂教育起到維系、鞏固穆斯林群體的作用。中國穆斯林居住分散,民族不同,語言、習俗各異,而經(jīng)堂教育通過共同的信仰和價值觀把各穆斯林民族熔鑄于一個文化之中,從事經(jīng)堂教育的德高望重的阿訇,由于聘任制的作用,沖破地域和民族的界限,不斷地游學于各穆斯林地區(qū)。用同樣的教義。教規(guī).同樣的語言向穆斯林群眾宣教游說,從而加強了各地穆斯林之間的聯(lián)系,增強了團結(jié),有了“天下穆民是一家”的觀念。
第三,經(jīng)堂教育造就了一大批穆斯林經(jīng)學家、文化學家、政治家和社會活動家。如馬明心、馬來遲、馬啟西、祁靜一、馬萬福、馬化龍等等,他們通過自己的宗教活動、社會活動,在鞏固穆斯林的信仰,傳播伊斯蘭文化,培養(yǎng)人才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從而成為西北穆斯林的杰出人物。
(7)中國近現(xiàn)代新式教育。經(jīng)堂教育在傳承伊斯蘭文化,培養(yǎng)宗教人才,維系穆斯林社會方面起到了應有的作用。但是,經(jīng)堂教育是在伊斯蘭教衰微壓力下,是在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由穆斯林群眾自發(fā)地辦起來的一種民間教育形式,也是挽救伊斯蘭文化的一種應急措施,因而它沒有也不可能全面實施伊斯蘭教育思想。教育理論,而僅僅抓住了對穆斯林社會而言最緊迫最關鍵的宗教信仰和倫理道德問題施行教育。伊斯蘭教育思想中的智育內(nèi)容,這個世界的“代治者”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它無力顧及。因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fā)展,它的局限性暴露得越來越明顯。中國現(xiàn)代穆斯林社會活動家和教育家馬松亭先生早在民國時期就在《禹貢》半月刊第五卷第11期中撰文指出:“這種保守式的教育,中國回教也憑著他延續(xù)千余年的生命。不過課程方面以文法課居多,于義理典籍比較少。至于社會常識、自然、史地以及國學各方面,差不多付之闕如。所以這種教育談不到什么時代精神、國民意識,無形地與中國社會隔絕,造成獨善其身的局面。這種弊端是很顯然的。”中國現(xiàn)代著名的伊斯蘭學者馬堅先生在其所譯《回教教育史》后記中針對經(jīng)堂教育的弊端指出:“回教社會不但需要宗教師,同時還需要教員、醫(yī)生、法官、律師、裁縫、木匠、石匠、泥水匠、銅匠、鐵匠、銀匠……文明愈進步,分工愈細密,則社會需要的人才愈多。凡是回教社會所需要的技術和工藝,必須有一部分人去專攻,才能滿足回族社會的需求。某種專門人才缺乏時,回教社會有培養(yǎng)這種人才的義務;各種人才都齊備時,回教社會有督促各種人才各盡其能的義務?!瘪R堅先生作為一個伊斯蘭學者,完全是根據(jù)伊斯蘭教育思想和穆斯林社會的實際需要來談教育的職能和使命的。
這時穆斯林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也起了變化,鴉片戰(zhàn)爭以后,封閉的國門被打開了,中國社會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外國的科學文化技術逐漸走入國門,各種資產(chǎn)階級思潮也紛涌而至。其中“教育救國”、“科學救國”的思想在一些知識分子的心目中很有地位,穆斯林當中的一些有識之士目睹國弱民貧,穆斯林群眾文化素質(zhì)低下的狀況,覺得單靠經(jīng)堂教育不能滿足穆斯林社會對各種人才的需要,于是另辟蹊徑,辦起一種獨立于清真寺經(jīng)堂教育,涵蓋德育、智育、體育內(nèi)容的新型教育,史稱“新式教育”。
清末民國初,出現(xiàn)了中國穆斯林文化復興運動。20世紀初,幾十名穆斯林青年學生負笈東渡,到日本東京留學。宗教學者王寬阿匐赴中東各穆斯林國家考察教育;馬鄰翼在湖南邵陽創(chuàng)辦“清真偕進小學”;“留東清真教育會”與第一個穆斯林刊物《醒回篇》出現(xiàn)于東京。1907年王寬阿訇考察歸來,在北平創(chuàng)辦回文師范學堂。1912年,他又在北平發(fā)起成立了“中國回教促進會”,提出“興教育,固國體,回漢親睦”的宗旨,各地先后成立了分會。1921年馬麟在西寧成立了寧?;亟檀龠M會,并在西寧、大通、湟源、碾伯、巴燕戎格等地設立了7所清真小學。1925年由哈德成等在上海成立“中國回教學會”?!爸袊孛窠逃龠M會”1933年由馬鄰翼、唐柯三等發(fā)起成立于南京,以“促進回民教育之普及與健全”為宗旨。1925年,馬松亭阿訇等創(chuàng)辦成達師范,此后萬縣伊斯蘭師范,上海伊斯蘭師范,寧夏云亭伊斯蘭師范相繼成立。普通中學有:山西晉城崇實中學,杭州穆興中學,北平西北公學,昆明明德中學,青海西寧昆侖中學,北平新月女中等,與此同時,學術雜志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先后有《清真月報》、《回教學會月刊》、《清真鋒報》、《天方學理》、《震宗報》、《伊光》、《月華》、《晨熹》、《回教青年學會會報》等,這些雜志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但也都有一個共同點,即以弘揚伊斯蘭文化,振興穆斯林教育,維護祖國尊嚴為宗旨。這些遍布于全國各地的雜志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穆斯林文化復興運動,對穆斯林的思想、觀念都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
新式教育主要是由穆斯林知識分子和社會賢達辦起來的,其課程設置與傳統(tǒng)經(jīng)堂教育有較大不同。最突出的特點是強調(diào)德。智、體、美并重,文化科學知識的份量明顯加大。小學開設的課程有:國語、算術、黨義、歷史、地理、衛(wèi)生、美術、音樂。勞動、體育等。宗教課程占總課時的 15%。新式中學和中等學校各地情況不同,培養(yǎng)目標各異,課程設置也有別。普通師范如寧夏蒙回師范開設的課程有:修身、國文、歷史、算學、地理、歷史、經(jīng)學、理科、體操、手工、圖畫、音樂、英語等,另有阿文和蒙文、西寧昆侖中學課程也大體如此。伊斯蘭文化特色較明顯的師范如北平成達師范,課程有《古蘭經(jīng)注》、《圣訓》、教法、教史、倫理學、阿拉伯文學、文法、理學、語理、社會學、法學通論、國文、史地、哲學、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教學管理法等。
新式教育是對經(jīng)堂教育的改革和完善。經(jīng)堂教育是在封建專制時代,為抵制統(tǒng)治者的民族同化政策而興起的一種特殊教育方式,其主要功能是維護和鞏固穆斯林的信仰,傳承伊斯蘭文化的核心——宇宙觀和價值觀,而對伊斯蘭文化的其它部分它就無力顧及了。而新式教育在內(nèi)容中比經(jīng)堂教育更全面。前者只注重教義教規(guī)和阿拉伯文、波斯文的傳授,屬道德型教育,而后者除德育外,兼顧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課程設置涉及信仰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各個部分,幾乎涵蓋了伊斯蘭文化的各個層面,因而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相對較高,對社會的適應能力相對較強。
新式教育除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外,還造就了一批穆斯林民族的精英,他們無論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都發(fā)揮著應有的作用。多數(shù)人活躍在黨政、經(jīng)濟、文教、科研、外交、民族、統(tǒng)戰(zhàn)等工作部門,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材。
新式教育使伊斯蘭文化更加發(fā)揚光大。一方面近現(xiàn)代的中國穆斯林文化復興運動催生了新式教育;反過來,新式教育又推動和促進了穆斯林文化復興運動。新式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人中不少從事研究和傳播伊斯蘭學術文化活動,設團體、辦刊物、搞譯著,推動伊斯蘭文化的不斷繁榮和發(fā)展,使得伊斯蘭文化為更多的人所了解,特別是為一些有學識、有影響的非穆斯林人士所了解和理解,促進了各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和溝通。
同時,新式教育的主辦者高瞻遠矚,胸襟開闊,打破民族、宗教界限,大膽地聘請有真才實學的非穆斯林學者擔任教師;也錄取非穆斯林學生入校上課,各族師生互相學習,互相切磋,增進了解和友誼,對于消除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民族隔閡,增強相互信任、相互團結(ji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特別是對糾正清代以來文人學者對伊斯蘭教和穆斯林的偏見有較大作用。1926年著名學者顧頜剛先生(漢族)發(fā)表了《回族文化運動》,1927年另一著名學者陳垣先生(漢族)作了《回族入中國史略》的演講,兩位先生都表示了對伊斯蘭文化的興趣和熱愛,贊揚了近代穆斯林文化復興運動,在社會上產(chǎn)生了一定反響。

二、教育文化的特點

從以上教育文化的主要內(nèi)容可以看出。伊斯蘭教育文化有以下幾個特點:
1.義務教育觀——求學是每個穆斯林義不容辭的職責。
對于知識,對于教授知識的途徑——教育,各個民族,各種文化都曾給予不同程度的重視。然而,大都停留在一般性號召,一般 性鼓勵上,只有到了現(xiàn)代,一些國家才制定了義務教育法,把發(fā)展教育擺在了一個很重要的位置。而伊斯蘭教自從傳播之日起,早在1300多年前就明確提出了義務教育的概念,把追求知識,接受教育,以法律的形式規(guī)定了下來。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鄭重其 事地指出:“‘求知,是男女穆斯林的天職?!蹦潞蹦碌难孕袖洝?《圣訓》,其法律地位僅次于《古蘭經(jīng)》。對穆斯林而言,是必須遵守 的,而且先知的這句話明確指出求知是天職(天命),所謂“天命”就是指真主的命令,對于穆斯林而言,非遵守不可,帶有強制性,不可變更性。
伊斯蘭教為什么強調(diào)義務教育呢?根據(jù)教義,人是天地間的精華,是萬物之靈長,是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真主以理智、 知識和思維能力使其有別干、優(yōu)越于一切動物。為了完成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的使命,為了有效地管理好這個世界,建設好這個世界,人必須使知識代代相傳,不斷更新,不斷發(fā)展,為此,就必須責成每一個人學習知識,接受教育。而不能使學習、求知變成可有可無,無關緊要的事情。
2。兩性平等受教育觀——求知,乃是男女穆斯林的天職。
在中外歷史上,對男女是否有受教育的同等權利歷來眾說紛云,而主張女子不應與男子享受同等的受教育的權利者居多。歐洲歷史上,很長一個時期內(nèi),人們還為女子是否有靈魂,女子是否為人而爭論不休,認為女子是罪惡之源,也就根本談不上確認其受 教育的權利。而在中國歷史上,人們也大都以女人為“禍水”,貶低其地位,民間流行“最毒莫過于婦人心”的說法。一代文化大師孔夫子也大發(fā)議論曰:“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薄芭訜o才便是德二?!碧岢觥叭龔乃牡隆钡墓?jié)烈觀,旨在反對女子受教育,長知識,長才干。而伊斯蘭教卻不同,它早在7世紀初剛傳播之時,就率先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女子與男子在教育方面的平等權利。先知明確指出:“求知,是男女穆斯林的天職?!北M管在穆斯林的教育實踐中,女子教育有時也很薄弱,但正是由于先知的這一教導具有法律效力,因而女子教育從未中斷過。伊斯蘭國家的古代教育,不但要求男童入學,也鼓勵女童入學。當今伊斯蘭世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女子教育無論在規(guī)模上還是層次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女生入學率、鞏固率、升學率都在不斷提高,女大學生、女博士生已不稀奇,中小學生則更加普遍。中國穆斯林女子教育由來已久,清真女寺、清真女學曾遍布全國各穆斯林地區(qū)。建國以后,女童上學由于男女沒有分班而一度受到影響。但改革開放以后,各地隨著女校的建立,穆斯林女童人學率不斷提高,家長送子女上學的積極性與日俱增,這與伊斯蘭教的兩性同等受教育觀是分不開的。
3.終身教育觀——求知,從搖籃到墳墓。
古往今來,各國各民族各種文化根據(jù)自身發(fā)展的需要,對教育給予了不同程序的重視。然而,在過去人類歷史的漫漫長河里。人們對教育的理解也僅僅局限于階段性教育,有所謂幼兒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和大學教育及研究生教育等,一個人取得最高學歷就意味著學習上的登峰造極,從此就以最高學歷為終身資本,一勞永逸,很少繼續(xù)學習,繼續(xù)受教育。本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人類的知識日益豐富,知識的更新周期也不斷加快,國內(nèi)外許多有識之士深感階段性教育之不足,而提出終身教育思想。1965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召開推進成人教育國際會議.當時擔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終身教育科長的勒格朗向大會提交了一份關于終身教育的報告。他認為,數(shù)百年來,把一個人的生活分成兩半,前半部分甩于教育,后半部分用于勞動,是毫無根據(jù)的,教育應是一個人從生到死不間斷的終身過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審議了這份報告,認為終身教育理論是鼓舞人心的,原則是可行的。從此以后,終身教育時髦起來,很快發(fā)展成為一種國際性教育思潮。而這種積極的思想,在伊斯蘭教育文化中古已有之,只是由于種種原因,被人淡忘罷了。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要求人們將求知作為一項天職的同時,還告誡人們:“求知,從搖籃到墳墓。”這句話可謂對終身教育思想表達得淋漓盡致了——一個人抓呱墜地到壽終正寢,都需要不斷地學習,學無止境,永不滿足,以便充實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迎接人生中一個又一個的挑戰(zhàn),使自已無愧于“代治者”的稱號。
4.大教育觀——家庭、清真寺、校門校外,社會的所有空間均為教育場所,以宇宙為書本,以社會為學校,以綜合教育為內(nèi)容,以培養(yǎng)“代治者”為目標。
中世紀的歐洲教育只有僧院學校、大主教學校和教區(qū)學校,教師由教會委任,以僧侶為師,排斥異教學者,基督教被定為一尊,扼殺理性和科學,迫害科學家,以培養(yǎng)神職人員和服從教會的人為目標,教育內(nèi)容以教義為主,脫離實際;鄙視實用知識和體力勞動,信奉“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把宗教與生活截然分開,無視人們的世俗生活方面的需求,其結(jié)果阻礙了教育和文化的發(fā)展,使整個歐洲的中世紀成為“黑暗時代”。而伊斯蘭教育卻與此不同,它的教育雖則以其教義為指導原則,但并沒有妨礙整個教育的發(fā)展,服因為它提倡一種大教育觀,這種大教育觀有以下特征:(1)從教育時間上看,它提倡“求知,從搖籃到墳墓”,學習、受教育不受年齡的限制,而貫穿于人的一生,貫穿于整個人類歷史的全過程。(2)從教育空間上看,不限于校內(nèi)教育,校內(nèi)外的一切地點,一切場合如家庭、清真寺、學校甚至田間地頭、工廠、作坊、商貿(mào)市場、軍事營地、草原牧場、街頭巷尾,均為教育場所,滲透于社會的每一角落,無一死角??傊?,強調(diào)以宇宙是學校,向生活學習,向社會學習?!豆盘m經(jīng)》更明確要求人們把注意力投向整個宇宙,觀察其中的森羅萬象,感悟大自然的運動變化,以大自然為書本,啟迪智慧,脫離愚昧(10:101、2:164、3:51)。先知穆罕默德還要求“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求學的天地何其廣也。(3)從教育內(nèi)容上看,強調(diào)宗教教育與世俗教育相協(xié)調(diào),信仰與科學相統(tǒng)一,理論與實踐相聯(lián)系,德、智、體、美、勞全方位推進.注重整體性、系統(tǒng)性,既不是以犧牲理性與科學為代價的神學教育,也不是以放棄信仰為代價的理性至上的科學教育。它要求人們處理好人與主、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三大關系。為此,把人在體力、智力、倫理、情感、人格等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加以開發(fā)。還注重學習異教文化成果,兼容并蓄,為我所用。(4)從教育對象上看,不分男女、老少、民族、種族、職業(yè)、地位、身份甚至宗教信仰,而面向全人類。這是因為,穆斯林認為,伊斯蘭教是源于宇宙之主——安拉的真理,穆斯林不過是首先得道者。他們無意壟斷這個真理?!豆盘m經(jīng)》的行文語氣在很多的地方都是“眾人啊”、“人類啊”,“難道你們不覺悟嗎”,表示安拉向人類呼喚,向人類發(fā)出信息,發(fā)出警告,發(fā)出訓諭。因此,伊斯蘭教把全人類作為教育的對象。正因為如此,中世紀的穆斯林學校在教師隊伍中,既有穆斯林,也有猶太教徒和基督教徒。至于學生當中,異教學生則更為普遍了,中國穆斯林近代新式教有,也大膽聘請有學識的非穆斯林學者擔任教師,還錄取非穆斯林學生入校學習。各族各教師生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共同進步。(5)從培養(yǎng)目標上看,既不是培養(yǎng)埋頭經(jīng)書,不食人間煙火,專事宗教活動的宗教職業(yè)者(如有些宗教的神職人員、僧侶等),也不是培養(yǎng)具有很高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技術貴族”,更不是培養(yǎng)蟄居書齋不諸世事的學究,而是培養(yǎng)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培養(yǎng)這個世界的管理者和建設者。這個管理者和建設者們的身份、職業(yè)可以不同(農(nóng)民、工人、牧民、官員、商人、教師);與這種職業(yè)和身份相關的專業(yè)知識、技能可以干差萬別,但有一點卻應該是共同的,他們以不同的身份,從各自的領域,共同履行“代治者”的使命。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伊斯蘭教育理論自有其獨到之處。伊斯蘭教育理論在穆斯林國家的教育實踐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中世紀,穆斯林在天文學、地理學、醫(yī)學、物理學、數(shù)學、化學、植物學、哲學、史學、邏輯學、文學、法學、語言學等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出現(xiàn)了文化上的巨大繁榮,其原因,除了政治、經(jīng)濟等因素外,與伊斯蘭教育理論分不開的。伊斯蘭教教育理論促進了穆斯林文化教育的發(fā)展,推動了穆斯林社會的進步。在漫長的中世紀,當歐洲處在基督教的籠罩之下,陷入黑暗之中時,穆斯林文化卻呈現(xiàn)出繁盛似錦、絢麗多彩的景象,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做出了偉大貢獻。只是到了后來,尤其到了近代,穆斯林大眾尤其是統(tǒng)治者背棄了伊斯蘭教中原有的富于生機和活力的原則,尤其拋棄了伊斯蘭教育理論中的大教育原則,教育只限于宗教教育、清真寺教育,于是出現(xiàn)了思想的僵化、觀念的保守、學術文化的枯萎,加之西方列強的殖民化教育,使昔日輝煌燦爛的伊斯蘭教育黯然失色了。今天,穆斯林民族如果能夠弘揚伊斯蘭教育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遵循義務教育、兩性平等教育、終身教育、大教育原則,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充實和豐富自己的教育文化,那么,穆斯林教育、穆斯林文化將會再度出現(xiàn)輝煌。

 


 

分享: 更多
點擊排行
人氣排行
圖片甄選
京ICP備11021200號 本站內(nèi)容未經(jīng)允許不可轉(zhuǎn)載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權歸北京中清色倆目國際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所有
清苑县| 武隆县| 勐海县| 水城县| 马尔康县| 桑日县| 都昌县| 双桥区| 南康市| 夏河县| 科技| 乐山市| 阜宁县| 新和县| 塔河县| 察隅县| 开化县| 秦安县| 蒙阴县| 东城区| 孝感市| 绥江县| 濉溪县| 南木林县| 开原市| 隆回县| 沧源| 郯城县| 从江县| 额尔古纳市| 松潘县| 吴桥县| 旌德县| 高州市| 康乐县| 吕梁市| 龙井市| 灵山县| 南投市| 昌平区| 大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