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女兒討論生死話題的時候,正是新年前一天的晚上。
女兒舉起她的右手掌,左手手指輕輕比劃過之處,是幾條纖細(xì)的掌紋在一片紛紅的色澤里若隱若現(xiàn):“喏,這是我的生命線,這是我的煩惱線。”她如數(shù)家珍。我笑了:“哪兒學(xué)來的?妳這種小孩子也有煩惱嗎?”她翻了一下眼皮,反駁道:“小孩子就沒煩惱嗎?”
就像一株被暴曬的草凋萎了一樣,她的情緒很快低落下去。她幽幽地說:“我待他好,可是他卻待別人好。”我簡直懷疑自己聽錯了,人間最大的苦痛也不過如此。“舉例說明。”我以成人的思維引她往下講。“選他做文體委員的時候,我舉手了;選我做生活委員時,他沒舉手。”女兒兩眼含淚。
我頓悟:孩子之間 諸如背叛之類的情感挫折,就與成人一樣敏感,可都被我粗心地忽略了,只任由她自己扛著。原來以為她忘得快,沒想到她卻長時間記著這樣的痛。
“所以我的愛情線才會這么短。”她端詳著自己的掌心,嘆了口氣。“妳有這么多人愛妳,難道還沒有愛嗎?”我使出偷天換日的技倆,就像將電視頻道從卿卿我我的連續(xù)劇換成“天線寶寶”一樣。她警惕地看我一眼:“我愛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阿姨姨父、叔叔嬸嬸和哥哥,還有同學(xué)和好朋友。”
她一口氣說下去的,都是我的老生常談。女兒才三年級,已經(jīng)積累了一些人生閱歷,懂得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知道什么話可講,什么話該順著我的意思講,什么話只會引來訓(xùn)斥因此不如不講。
“但愛情就是你和媽媽結(jié)婚的那種。”然后她想了一下,“羅密歐與朱麗葉也是。”
“有句話不知該不該說?”最近女兒總有這樣試探性的開場白,難道這是長大的先兆?“其實(shí),生氣是會生病的。爸爸,你不能總像炮仗一樣一點(diǎn)就著。”
我驚呆了,這是一個很鮮活的比喻,沒想到被利用在我身上。我腦子里飛快地掠過很多的生活場景:早餐桌上,女兒打翻了剛熱過的牛奶;上床睡覺的時間早過了,女兒還在電視前流連;有時候,根本就是自己心情不好──我雷霆萬鈞地爆發(fā)了。
“生病會早死的,我舍不得你死。”女兒將頭埋進(jìn)我的懷里,她的想象一發(fā)不可收拾,“爸爸,你如果早死了,一定要在天堂門口等我。一定要站在門口,否則里面的人那么多,我會找不到你的。”
面對女兒的依戀,我的內(nèi)心充滿感激。
“爸爸,我教你一個絕招:每天早上起來,對著鏡子笑一笑,說聲‘你好’。”是的,生活中我們應(yīng)該多說幾聲: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