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的理論與實踐
跨信仰對話在當今世界勢在必行。我們要邁出的第一步是忘記過去,忽略分歧,優(yōu)先考慮共通之處——共通之處遠遠多于分歧。
——法圖拉·葛蘭
葛蘭對伊斯蘭的寬容始于解讀,卻并未止于解讀——他呼吁寬容,他對寬容的身體力行則更令人為之驚嘆。事實上,他開展對話活動的具體行動吸引了更多的人來關注他的“伊斯蘭定義”——即伊斯蘭作為一種和平力量的定義。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他開創(chuàng)了與土耳其的基督徒、猶太教徒、以及世俗的知識分子和政治領導人展開對話的先例,包括與東正教領袖巴沙來默斯(Barthalemeos)、土耳其的猶太教大主教拉比·戴維·阿賽歐(David Aseo.)。后來,他又突破了自己的國界,與羅馬天主教教皇約翰·保羅二世、以色列的西班牙系大主教拉比艾黎亞胡·巴克什·多龍(Eliyahu Bakshi Doron)先后進行了著名的會晤。
如果了解一下他的“對話的支柱:愛,憐憫,寬容和原諒”這一基調,那么我們就不難明白他在對話方面為什么能夠獲得并保持如此卓著的聲譽。這一基調為葛蘭的對話方式提供了基礎。他以愛為開端。他說:“愛,是每個生命中最為重要的元素,一道璀璨四射光芒,一種所向披靡的力量。”接著,他闡釋了憐憫:“整個宇宙可以看作是一曲憐憫的交響樂”,“每一個人都必須對天地萬物表現(xiàn)出一種憐憫,因為這是對人類的要求。”另外兩個支柱:寬容是“如此心胸廣闊,我們可以對他人的錯誤閉上眼睛”,而原諒則“可以治療我們?yōu)閿?shù)眾多的創(chuàng)傷”。這些都是葛蘭在古蘭經中尋找到的基本原則。他指出,古蘭經教導信士們對于無稽之談和粗話惡言,不可以以牙還牙,而應當像先知那樣,以高貴的態(tài)度去回應。即使面對最兇殘的敵人,也要表現(xiàn)出憐憫。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呼吁寬容、憐憫與愛,恰恰證明了葛蘭對伊斯蘭信仰的虔誠而不是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