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典赤•贍思?。?211—1279),又名烏馬兒•賽典赤,常被稱為咸陽王,回族,先知默罕默德后裔,元代著名政治家,歷任中書宰相(平章政事),不久被封為雍國公。元軍占領(lǐng)云南后,統(tǒng)治不順,矛盾重重。忽必烈感于“責任失宜,使遠人不安”,選取他認為“謹厚”的賽典赤入滇。賽典赤受命后,先仔細研究了云南的地理民情等,又于進滇境前取得蒙古宗王的信任,解決了蒙古王族與行政官員間的矛盾,取得政令的統(tǒng)一。接著把一貫強大的地方割據(jù)勢力根據(jù)不同地方的不同情況,按元制編成路、府、州等有效行政區(qū),以各族貴族與朝遷委派官員結(jié)合的方式進行,紛亂的局面大為改觀。公元1276年賽典赤把省會從大理遷到昆明,從此昆明一直作為云南省會。治理初步成功,制定合理賦稅,促進生產(chǎn)發(fā)展是社會安定的根本條件。賽典赤輕徭薄賦,并規(guī)定賦稅可以根據(jù)各地便利以牛、馬、銀錢等交納,利用無主荒地建立民屯,盡量改變原始混亂的局面。
在文化建設(shè)方面,賽典赤積及興辦教育,立孔子廟,購買書籍,迎請四川教師,不遺余力地傳播先進文化。改善民族關(guān)系是治理好云南的一個根本,賽典赤采用盡量團結(jié)利用不以殺伐為能事的政策,在“攻心”方面取得巨大成果,“諸夷聞風翕然款附”,社會日益安定。
賽典赤治理昆明,最大的功績還是他主持興修水利。首先,除去滇池盆地水患,疏浚河流,設(shè)壩閘以節(jié)水分洪。現(xiàn)昆明上游最重要的松華壩水庫之壩,就是肇始于賽典赤。又重理大理國時開挖的金汁河、銀汁河分流并資灌溉,使洪水受人控制。在滇池下游,清除出水口的淤泥、砂石后,整治河道險阻,使滇池水可順暢流入金沙江,避免城市被淹,同時“得壤地萬余頃,皆為良田”。今梁家河一帶豐產(chǎn)良田,其時還是水潦。這次歷時3年,用民工2000多 的宏大工程完工后,滇池周邊地區(qū)一片富饒景象,直賽江南魚米之鄉(xiāng),史籍上說是到了牛馬成群、狗也吃肉、魚蝦之多可拿來肥田的地步。賽曲赤去時,昆明老少痛哭連日,朝延封贈“咸陽王”稱號,以示隆禮,直至今日,人們還以詩文戲曲傳唱其政績功德,如今在城里三市街口建有“忠愛”牌坊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