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人物志附錄之八 碑傳題跋酬贈 三十五 李若虛
李若虛文三篇 詩一首
文三篇
《實夫詩存》序
周靄聯(lián)實夫負雋上伉爽之姿。隨其先德仍庵貼來蜀時,埔弱激、即著有《蕉綠軒》詩卷,乾隆丁酉受業(yè)于潼川太守沈滑嘛先生、學日進。倡和巴伙,旋以道遠。不遑回籍應試。
庚子,援例為貴州銅仁府正大營巡檢今改縣丞。癸卯代辦松桃廳向系銅仁府分駐同知。今直隸解道, 同知事 洼誤。逐感游黝僅;乙巳回蜀.承松亭觀察延主幕務。己西觀察戰(zhàn)赴西藏;籌辦巴勒布邊事。辛亥廓爾喀即巴勒布殘落之一不蟪,復偕觀察赴藏。壬子秋仁和孫文靖公。以催運儲肯至藏,見君詩若詞,。激賞不 置,遂偕回成都節(jié)署,此予與君訂交之始也。時軍需銷 算冊籍填委。君勾當之暇不廢吟詠,然隨作隨棄不錄副本隊予礎所作,必瞰泳嘗語子曰:“于詩貪多而好盡,亦古人所忌。”至今服膺焉,而子能改。蓋君流灑脫略,與人交勤勤懇懇,無誑語,無諛詞,人皆樂而親之。
嘉慶雨辰冬,成都話別。庚辰予復入蜀,鋼于玉沙街之寓館,購隙地為園,名曰“怡”。種花蔭竹,殆將為寓公以終老。而君已病矣,然尚能疆飯,錐脛排重腿,哇步必須扶杖。詢以舊作,則出《海棠巢》詞一幟,予為雕版以行。嗣其弟述軒刺史調(diào)任綿州,迎養(yǎng)官解。
甲申述軒至來,云:“吾兄病日劇,于敝麓中檢得古今體詩若干首,久欲自加刪定,今手已不能握管。屬予校訂。惜其分體而不編年紗刊憶君鵬所歷,娜編次,其偽脫之字則率臆添改.不知者闋焉”其時君食息如故,而語言寨澀。述軒誦予校本,忻然首肯.不數(shù)月而君已化為異物矣。
君四至西藏,后二次所偕者一為英良圃中丞,一為豐瑞庵將軍,其與方有堂、方伯相處較久,曾偕至馬邊兵營。方伯方君衷其詩稿序而攜之。比皆測后二十余年之事,述軒述而知之者編者、詩耶以次次序,至?!兜拦饧咨炅⒋焊住纺私^筆也。今述軒侵君詩,屬予序之,因述其梗概及附人離合之緣如是,至其詩之卓然可傳,讀者自能領會之耳。
君李姓,名若虛,字實夫,錢塘人?;蛐振R者,以幼為舅氏馬秋藥先生所鐘愛也。
道光五年二月分巡永寧道,愚弟周靄聯(lián)頓首拜撰。
《實關詩存》跋
紹祖
余兄幼耽吟詠。長從沈膊園先生游學益進,后官黔省,游都門,赴湟中,而西城魚通,凡四至焉得江山助益,衷然成巨峽矣。
囊者,石琢堂,楊榮裳兩先生曾為點定。勸付欹風。而兄謙讓不遣,去年病革。余乃取其稿閱之;有《梅蕉山房詩課》及《蕉綠軒詩抄》,則丙申丁酉年自謀之作也。后在潼川有《來袞亭詩集》。官黔中有《夜郎》殘稿。而《前后出部》及《海棠巢詩集》,乃往赴西域及歸“怡園”時所著,大都穩(wěn)漫隨手雜錄之本,乃為匯抄郵寄周肖濂觀察規(guī)訂,得若干首??偯弧秾嵈笤姶妗窂团疟葧r次以類相從。定稿時死猶及見之,同時校訂者為楊味禪堯、 溶川章春崎及春庭弟。以道光五年二月刊竣,距餓之歿僅百日也。
嗚呼,以我兄之篤于孝友也,而家庭之際自首無間,官做兄之辨伉儷也,而中饋之虛位者四十載,至其出塞從戎也。備嘗險阻亦皆重朋儕尚義俠無所為而為也。余雖不知詩,而因其人以想見其詩,知必一往情深,無悖乎圣人興觀群怨之旨者矣。
已酉仲春同懷弟紹祖謹跋
重鐫《實夫詩存》序
李 逐
三先伯實夫公生平無他好,酷好者詩,讀其詩如見其人,即可知其性情之所寄。未及冠,工吟詠.長從梓州太守沈贈國夫子游,而律益細。后任銅仁府正大營巡檢十松版府知事。所在卓有政聲。暨棄官就幕,隨承崧亭觀察,英良圃中丞、豐瑞庵將軍至西域者四。又與周肖濂觀察、方伯有堂名宦輩,訂文字交,是始胸羅古今,日游名勝,師友仁賢。故其發(fā)于言者能得性情之正。所著《蕉綠軒抄》、《來袞亭集》。《夜郎殘稿》、《前后出塞吟》并《海棠巢訊不下肢。時觀者擊節(jié),孫文靖公、石琢堂、楊榮線先生俱以名士目之。
道光五年,述軒四尤伯權(quán)篆綿州,迎養(yǎng)任所,乃取數(shù)十年所作與毗禪堯,溶川章春瀕賠君春庭公互校訂?;殖烧埾饔谥苄ゅハ壬?,遂梓行于世。名曰《實夫詩存》,別《海棠巢詞》為一集。板存三先伯長嗣昆圃兄處。后攝沙坪觸歷事攜至署中,謝夷狠。竟毀于火,傷哉!數(shù)十年手澤遂斬于斯耶。真文字為鬼神忌耶亟搜所印舊本什襲于家,又為吳仲陶制軍索去僅遺《詩存》三卷。而《海棠巢詞》遍為弗獲,隧不忍蛇心力墮于一旦,急思重鐫,奈迫于戎事未果。今春捧檄來蓬,公余將.《詩存》一三卷購梨,而復攝之,非敢侈談先德以炫世也。亦惟推其所好,公諸同好,昭茲來許耳!異日覓得《海棠巢詞》全輪與《詩存》并粹而行,俾后之子若孫,讀其詩如見其人 即知其性情之所寄,并識其淵博所由來,則之心慰,而三先伯之心亦慰,即同時相倡酬與校錄諸君其心亦罔不慰。
時在咸豐辛酉桂秋潔泉侄隧道識于蓬溪官蹈之退思處。
詩一首
七 古
蓬邑拔貢生江映奎
言召礦代有詩人,艷說青蓮是前身。一洗人間塵俗氣,源尋宋唐得其真。律詩人律律尤細,絕詩奇絕橫空際。古風高古何沉雄,筆搖五岳凌云勢。廉吏攜卷到蓬萊,讀之令人神智開。潔泉父臺實夫公胞侄也,咸豐辛酉權(quán)篆蓬邑,余時察理軍務,公余談及文字,手出詩存以觀,各體俱佳。文字之交重當世,誠哉不愧名士才。西走建中南黔陽,字字推敲出直從。千山萬水閱歷來,君身具有煙霞骨。君心全無富貴媒,自恨我生世相后。未附騷壇作盟主,且學銅人鑄浪仙。鎮(zhèn)日焚香置座右,君不見錢塘素械士數(shù)。前有伯文翁,李奎字伯文,錢塘人,雅善詩,結(jié)社潮山,名重一時。后有實夫叟。天鐘風雅萃一門,兩相輝映詢千古。卓葷詩存人亦存,宜與錦水吳山共不朽。
以上文三篇詩一首并見《實夫詩存》,清咸豐十一年重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