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鳴鳳、袁國祚、馬大恩,是回族中的刻書家。他們對漢文伊斯蘭教義書籍的傳播,起了重要的作用。
黑鳴鳳,字羽輝,號朝陽,臨清州(今山東省臨清縣)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武進(jìn)士,授侍衛(wèi)。
乾隆四十六年(1707年),乾隆帝南巡至德州,鳴鳳隨從扈駕。父嵩早死,鳴鳳事母甚孝。乾隆帝賜食,鳴鳳多揣在懷里。帝潔問其故。鳴鳳說:“臣有老母,敢珍此以獻(xiàn)。”乾隆帝特賜他母親食品二盤,鳴鳳馳遣奉母。鳴鳳扈駕至西湖水除浙江提標(biāo)右營游擊,任象山協(xié)副將。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僧人一念聚眾大嵐山作亂??偠轿瘜幣_道處理,被困。鳴鳳奉命前去解圍。一.念和尚乘舟從海上逃跑。鳴鳳曾沿海巡邏,獲巨舟并擒盜賊數(shù)百人。其中有被劫商民,鳴鳳查明情況,盡予釋放。①黑鳴鳳不僅能武而且善屬文,工書法,②對伊斯蘭教義信仰甚虔,嘗以“吾教言性,本乎實(shí)有,歸于一真。理有一定,言確可征,與佛氏之虛無,大不相同。茍有卓葷杰出之士,會通翻譯,發(fā)明精義,與世共證,稗益斯道,當(dāng)非淺鮮”??滴跛氖拍辏?710年)春,劉智《天方性理》既成,南游至杭,鳴鳳亟請相見,誦讀《性理》,亟為推崇,說:“三復(fù)斯傳,精言妙義,堅(jiān)卓不磨。大慰予懷。”③他以研讀所得,附志于《性理》各篇之后,還寫了序跋,分別置于全書的首尾.他把他所序跋和加有附志的本子刻了版,公開問世。這是漢文伊斯蘭教義書籍有了私人刊本之始。鳴鳳又為《天方性理·本經(jīng)》五章作注釋五卷,旨在以淺顯的文字解說深奧的道理。這書甚為學(xué)者所推崇,認(rèn)為其功不在劉智原書之下。他在《自序》中說:“并負(fù)笈親聆一齋之指示,庶茅塞少開。遵從有自。”可見鳴鳳的解說,是親自受到劉智的指點(diǎn)的。這里所謂“一齋”,就是劉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