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蘭經》第五十九章第18節(jié)經文講道:“信道的人們?。∧銈儜斁次氛嬷?,個人應該想想自己為明天預備下了什么,你們應該敬畏真主,真主確是徹知你們的行為的。”
這段《古蘭經》命令人們要監(jiān)督自己,并把人的工作比喻為是人的旅費和生活用品。在旅行之前,先將自己的生活用品寄出去,然后自己再去。
一般情況下人很少注意這一點,即:只有努力工作才是幸福的源泉。人今后兩世獲得幸福的唯一途徑就是努力做好事。由于人對這一點很少重視,所以在工作中就會疏忽大意。然而,如果人信仰后世的話,就應知道:后世是由人在今世所作的一切好事而筑成的家園,這座家園的磚木結構,墻壁頂棚以及其整個建筑無一不是由善事這一原材料構筑而成。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在今世做了善事,這些善事在后世就會完全以幸福的家庭建筑、花園、河流的形式具體地展現(xiàn)出來。即便是我們對后世的信仰是非常薄弱的,但是我們同樣也應該知道,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的幸福完全取決于我們的工作和思想方式,以及我們的動機與道德行為。在古時侯,倫理學家們就命令人要反省,也就是進行自我清算,審視和檢查一下自己做了什么,什么事沒做。為什么某些事情現(xiàn)在可以這樣做,為什么在另一時間卻沒有這樣做?人面對自己應該象一個檢查官,在進行檢查一樣。應該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如果被檢查者所做的一切都是好的,沒有查出任何問題的話,他會嘉獎幾句,如果,查出此人的所做所為違反了法律,輕者將對被檢查者處以警告和懲罰,重者將被判處拘禁或正法。也許會有人這樣想,反省是那些修功辦道者的所為,對于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來說是沒有什么可以自我反省的。但是,這種思想是錯誤的。首先,《古蘭經》命令人們要進行自我批評。第二,眾先知沒有把這一命令只規(guī)劃給某一階層?!豆盘m經》所發(fā)布這一命令的對象是有信仰的人。也就是說,凡是有信仰的人,他相信今世所做的一切都是有一本明帳的,在將來一定會受到清算,那他就要進行自我批評。伊瑪目阿里說道:“在你們受到清算之前,你們應當進行自我清算。”難道后世只有修功辦道者才受到清算?不!所有的人毫無例外地都將受到清算。因此,凡是對真主的公正、對清算日、對自己的最終歸宿稍有信仰的人都必須進行自我反省。一位杰出的伊斯蘭教倫理學家這樣說道:“先賢們告訴我們,凡是不進行自我批評的人,要么是對另一個世界沒有信仰,要么是理智不健全。否則,一個有信仰的、堅信《古蘭經》原理的人,怎么能不進行自我批評呢?一個信士在今世做一點點好事者,在后世將見其報,他怎么能在行動中糊里糊涂,不分好壞地往出寄發(fā)自己后世將永遠賴以生存的生活用品呢?如果我們以宗教的眼光來看待這一法令,我們就會明白,這一法令并不是專門針對某一階層或某些人的。也就是說,反省這一義務是普遍性的義務。這一義務在成為宗教義務之前首先是符合理性和全人類的義務。一個大學生應該不時地檢查自己,看自己的功課是否全部掌握了,是否充分利用時間了?自己的考試是否能夠通過?一個政治家如果發(fā)現(xiàn)自己的工作沒有進展,或失敗了,必須在其他人查出責任之前,自己先檢查一下自己的計劃和工作,自己的計劃或工作遭到失敗的原因也許是由于自己的工作失誤所致。最有理智的人和最正確的教育就是檢查自己的過失。也就是說,人應該檢查自己的思想與言行,以便找出自己的錯誤,并進行改正。一個人如果認為自己是不犯錯誤的,這本身就是一種錯誤,人是難免要犯錯誤的,但是,問題的關鍵是,人不要重復那一錯誤,應該從自己的錯誤中吸取經驗教訓。一個有信仰的人和一個沒有信仰的人之間的區(qū)別并不是一個會犯錯誤,而另一個不會犯錯誤。兩者之間的區(qū)別在于,有信仰的人會從自己的錯誤中吸取經驗教訓,不再犯那一錯誤。而沒有信仰的人則屢次犯同一種錯誤,而且從不改正。在此,我們共同祈求真主,使我們經常從我們自己的錯誤中吸取教訓,并以此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