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身體有時會被各種病痛所困擾。與之相同,人的精神往往也會被各種煩惱和痛苦所困擾。盡管人的精神與身體之間有著區(qū)別和不同。例如,人的身體有體積和重量,而人的精神卻沒有。如果人多少吃一點飯食,人身體的重量就會相對的增加。但是,如果人把世界上所有的知識全部掌握了,人的身體也不會增加一絲毫。人的身體的容量是有限的,而人的精神的容量卻是無限的。每當人多吃一口食物,人的胃口就會隨之增滿,等到人完全吃飽時,就再也無能多吃一口食物了,到那些食物完全消化之前,人是無法吃新的食物的。但是,與之相反,人的精神食糧是無法添滿和吃飽的,人的知識學得越多,就更加如饑似渴的要繼續(xù)學習。同時,會迫切地向真主祈求說:“主??!求你增加我的知識吧!”另外,人在學得了新的知識之后決不會將過去所學的知識忘掉,也不會把自己的精神的容量騰空,以便再裝新的知識。伊瑪目阿里說道:“任何容器的容積在裝上東西之后都會變小,但是,知識的容積則例外,知識在頭腦中裝得越多,其容積就越大。”人的身體會逐漸變老變軟弱,但是,人的精神則決不會變老和軟弱。人的身體會死亡、會腐朽和化為灰土。但是,人的精神和靈魂絕不會死亡和消失。人的靈魂在身體死亡之后,會離開人的身體而奔向另一個世界。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說道:“你們是為了永存而被創(chuàng)造,并不是為了消失和滅亡而被創(chuàng)造。”
在人的身體和精神具有這一系列區(qū)別的同時,這兩者之間也存在著相似之處。人的身體為了享受和快樂而需要吃一些美味可口的東西和喝一些香甜的飲料。人的精神也同樣需要飲食。精神的飲食就是知識、智慧和信仰。正如人的身體得不到足夠的飲食就會消瘦和無力一樣,人的精神同樣也在得不到足夠的飲食之時會疲乏和軟弱。但是,導致人的精神疲乏和頹廢的原因與導致身體疲乏和無力的原因則截然不同。伊瑪目阿里曾說過:“人的精神猶如人的身體一樣是會感到疲乏和無力的。在這種情況下,它就會促使你去致力于尋求哲理和人的心理上能夠接受的思想。同樣,人的精神猶如人的身體一樣是會患病的,患病后它需要醫(yī)治。人的身體之所以患病是由于人體內(nèi)分泌失調(diào)所致。也就是說,真主為人制定的固定的規(guī)律被打破。”同樣,精神狀況和精神素質(zhì)也是如此,人的精神需要愛、關心,需要道德準則,需要一個可以依靠和對其抱有希望的堅固靠山。所有這些均是人的精神素質(zhì)所需要的必須品。如果人的精神素質(zhì)失調(diào),那么再也不會有任何東西可以使人安寧和愉快。
有一些人自我感覺不太舒服,僅從這一點上就已經(jīng)明白他自己是不樂觀的。他對什么事情都不感興趣,他自己知道,他是沒有安寧的,因此感到非常地疲乏和軟弱。
但是,他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疲乏和軟弱,他看到自己生活中什么也不差,什么都有,然而卻對生活不感興趣。這樣的人應該知道自己是需要一種精神食糧的。最終他得承認這一點,并接受這一事實,即“信仰不但是人天性的一種需求,而且對于人來講這一需要比其他任何需求都要強烈。每當我們抵達信仰與精神意義的源泉時,我們就會看到真主的光亮,也就會在自己的精神與生命中認識到真主。那時,我們就會感到幸福、愉快。《古蘭經(jīng)》告訴我們:“只有通過紀念真主才能獲得精神上的安寧。”伊瑪目阿里教導我們,真主會使對他的紀念成為人內(nèi)心發(fā)亮的根本。通過這一途徑人的耳、眼、心都會順服和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