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廬山牯嶺后。我們便以牯嶺為中心,每日上午游覽風景,中午返回食堂就餐,下午休息。晚上便在療養(yǎng)所附近的山間小道散步、漫談、作神仙游。月夜,便循著“牯牛”的脊背信步登嶺,沿途奇松婆娑,怪石疊置,一輪皓月象一個特大的金盆,懸掛在蔥翠的松林間,但見林西的峭巖上,鐫有“月照松林”四個大字,讓人覺得分外的貼切,充滿了詩情畫意。
廬山半月,我們的足跡踏遍大、小天池、五老峰、三疊泉、含鄱口,山上的寺觀教堂、草堂書院、崖臺亭橋,大都掃視了一遍。然而回想起來,還是沒看夠。那廬山的霧趣、廬山的云海、廬山的佛光、廬山的瀑布,是隨著四時八節(jié)不斷變化衍生的。當地人講:即使你在這里待上一輩子,看到的風景永遠都不相同。廬山,對游人而言,只能算是來過了,你要想讀懂她,弄懂她,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她象一部天書,既神奇又深奧;你要想把她寫下來,畫下來,這是一部難找結尾的好書。來廬山后,我每天都記日記,把看到的、聽到的,及至自己感悟到的,統(tǒng)統(tǒng)都記在日記本上。今選上山第二天所記日記,對廬山也算是窺一斑而見全豹吧!
走出牯嶺往西一公里,有一處古稱“白司馬花徑”處,花徑的道旁種著各色花卉,爭艷斗奇,是名符其實的花徑。該處以白居易循徑賞花而得名。花徑石門旁雕刻著一副對聯(lián)“花開山寺,詠留詩人”形象地記錄了這一文壇佳話。據史料記載:唐元和十三年(公元817年),白居易在暮春四月上廬山,游至大林寺這一帶,發(fā)現這里的桃花開得正艷,他非常驚喜,而又不解,遂揮筆寫下一首燴炙人口的七絕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山來”。后人以詩意在此建亭,以為風雅。如今這里已辟為公園,建有花徑亭,景白亭、花展室、動物園,在公園旁又開鑿出一方人工湖泊——花徑湖,風和日麗,波光粼粼。公園與背依的牯牛嶺湖山相映,別具風采。二月里來桃花開,廬山桃花為何四月開?古今游人無不對此特感興趣,我以此話題探問徐導,小徐說:這主要是平地與高山的地勢差別,才產生了氣溫之差,當年白居易詠桃之地的大林寺,海拔高出山下1100多米。一般地勢增高與氣溫成反比例,海拔每升高二百米,氣溫就會下降一度,按此來算,大林寺氣溫常年要比山下低6℃左右。所以平地日暖花開時,深山寒冷花開晚。
步出花徑公園,來到峽谷深澗的“仙人盤”上方,但見兩崖拱峙突兀澗中,好似一座斷橋,大家到此,一片驚訝,無不贊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小徐見狀,便繪聲繪色講出一段有關“斷橋”的故事:據說明太祖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打仗,戰(zhàn)敗后帶領殘兵敗將逃上廬山,朱元璋慌不擇路,逃到這上系懸崖,下臨深澗的“仙人盤”處,前無進路,后又追兵。朱元璋長嘆一聲:“天滅我也”!正在萬分危急之時,在此修練成仙的呂洞賓見狀,將手中拐杖向空中一擲,化作一座天橋,搭救朱元璋兵馬過澗去了。陳友諒尾隨到橋頭,霎時天空一聲霹靂,橋板頓時折斷。陳友諒眼睜睜看著朱元璋兵馬走遠,卻無法追趕。從此,這里便留下了斷橋奇觀。在小徐的指點下,我在斷橋一側的下方,用仰拍法拍攝斷橋上同仁跨步姿勢的相片,原寬約40余米的深澗,從取景框中看,對峙的兩崖已似接連、行人在斷橋上如履平地。趣題:天造人化,危崖坦途。
看過斷橋,我們便沿著山崖上開鑿出的羊腸小道去探訪名聞匡廬的錦繡谷,這谷自吊橋洼一直綿延至仙人洞,路在半山腰間,異常崎嶇、狹窄、一般地方只能一人通過。我們左手扶巖,牢記著“看景不走路、走路不看景”的訓語,在山腰上摸索著看風景。據傳:錦繡谷為晉代東方名僧慧遠采擷花卉,藥草的地方。這里四時花開,燦若錦繡。既有滿谷呈香的山櫻花,牯嶺梅花,云錦杜鵑,又有古今聞名的廬山瑞香。從污染日趨嚴重的城市初來廬山的我們,無不陶醉在這山清水秀、空氣純潔透明的優(yōu)美環(huán)境中。加上沿途千巖競秀,萬壑回縈,石林挺拔,斷崖天成;奇松復壁,泉洞綴巖,不斷變幻,布局奇巧的怪石群峰,和掩映在茂林修竹間嘩嘩作響的山泉,不時吸引著大家的眼球,我們蹬上落下,都不覺得累。
小徐還告訴說:這錦繡谷又名康王谷,是晉代陶淵明所寫《桃花源記》的雛型地。據傳:秦滅楚時,王避難谷中,秦將王翦追之急,天忽大風雨,翦人馬不能前,康王得脫,遂隱居谷中不出,與世人隔絕。及至一千多年后,陶淵明無意中踏入這田疇如錦,阡陌縱橫,屋舍掩映紅桃古槐叢中的世外桃園時,碰到谷中之人,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綿繡谷是否就是康王谷,這康王谷是否就是“桃花源”,看著這醉人的綿繡美景,聽著這迷人的桃源故事,我們一個個如癡如醉,遐想無比,都愿眼前的錦繡谷,就是陶公筆下的“桃花源”。
錦繡谷的盡頭便是聞名于世的仙人洞,它其實是懸崖絕壁上的天生石洞,洞外有南宋寶佑三年(1225年)的石刻“佛手巖”三個大字,“佛手巖”是仙人洞的前稱,意指洞穴上端巖石參差如佛手而題。
仙人洞入口處,有一圓形石門,門刻“仙人洞”三個字,圓門三尺之外就是懸崖,崖旁一塊橫石懸空,石背裂縫處長著一棵古松,鐵桿銅枝,郁郁蔥蔥。松旁石上刻有“縱覽云飛”四個大字。蒸騰的云霧不斷由谷底向上涌來,洞口時隱時現,似夢似幻,好個佳絕處。
仙人洞傳說是唐朝呂洞賓在此修仙而得名的,洞深三丈,高二丈多,洞內有石鑿的呂洞賓神龕,洞后“一滴泉”,泉下有池,刻有“洞天玉液”字樣,游人爭用水壺、水瓶灌水,沒有的干脆用手捧著喝上一二口,說是仙水能延年益壽。洞北有小路,盡是懸崖與竹林,名“仙路”,路旁山崖上石刻遍布,仙路貼近壑谷的一段,有“訪仙亭”“游仙石”等景點,方圓數百平方范圍內,讓人覺得好象真的進入了神仙的世界。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云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毛主席七絕,為廬山仙人洞照,指的就是這里。今日,親身感受勁松、亂云、異洞、險峰,內心既稱奇又激動。天生好問的我,不由對“亂云飛渡仍從容”這句詩意,究竟是實寫還是虛指產生了興趣。小徐見問,據實作了解答。她說:毛主席的詩意,寫景是據實,詩意是有所針對,可說是虛實結合,現實主義與革命的浪漫主義的范例。她還說:亂云,這里確實有。它是一種地形云,它的生成與山坡變熱有關。上午,五老峰、含鄱口等向陽坡率先受熱,水氣蒸發(fā),從而形成。下午,仙人洞、大天池等陰坡受熱,亂云初便成。這一片片、一陣陣隨風飄移的碎云,飄忽不定,一會兒撲面而來,一會兒跌進壑谷,一會兒掠過樹梢,一會兒又貼近山崖,特別在夕陽西下,暮靄降臨之時,你來我往,競相飛渡。一番有理有據的分析、解釋,驅散了我多年蒙在心頭的疑云。現在看來,亂云飛渡,歷來都有,崖巖石刻“縱覽云飛”即是最好的見證。然而,亂云飛渡,以致變幻莫測,才使蘇東坡“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名句,更具神秘和希冀。
中華奇葩瑞香花
游錦繡谷,不僅山青水秀,美景如畫,讓人留連忘返。深澗的空氣中,更飄散著沁人心肺的幽幽清香,使人陶醉,內有一種奇香名喚瑞香。
瑞香植物學上屬“瑞香科”,是一種常綠灌木。明代學者王象晉在《群芳譜》中記載:瑞香高者三、四尺許,林干婆娑,柔條厚葉,四時長青,葉深綠色,有楊梅葉、枇杷葉、荷葉攣枝。冬春之交開花,成簇、長三、四分,如丁香狀。其品種有黃花、紫花、白花、粉紅花、二色花、梅子花、串子花、皆有香,惟攣枝花紫者香最烈。植于庭檻,則芳馨出于戶外。宋代詩人王梅溪更是贊賞不已,“真是花中瑞,本朝名始聞。江南一夢后,天下仰清芬”!宋朝之后的古籍,古詩中有關記載和吟詠瑞香產于廬山的不少,大文學家蘇東坡更是偏愛瑞香,詩詠詞誦,皆不離香字。此香花,內中還有一種外紅內白,有金黃色邊的“金邊瑞香”更是惹人喜愛,被稱為廬山一寶,中華奇葩。
瑞香原名“睡香”,明代偉大的藥物家李時珍在其巨著《本草綱目》中曾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相傳古代有一僧人,晝寢巖下,夢中但聞異香酷烈,覺而尋之,稱為睡香。后人奇重,以為瑞祥之兆,改名瑞香”。美麗的傳說,為瑞香花添上了一段迷人的故事,從而也使瑞香花聲名遠播。在日本、西歐很負盛名。每逢佳節(jié),許多家庭爭著擺放象征瑞祥吉兆的瑞香花,瑞香花也是我國主要的出口花卉。
瑞香還有好多別名,一名露甲,一名蓬萊紫。產于廬山錦繡谷中的瑞香花,花紫而香烈,形態(tài)特別嬌美。我們看到她時,雖花期已過,但還是能聞到她幽遠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