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本人對于旅游也有些興趣,不過平時確實沒有太多的時間。于是,每次出差便成為我旅游的一大機會。只要在完成工作并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我便可以走訪此地的人文或風(fēng)景勝地。
河南是中原文明的起源地。而古三國的很多故事都發(fā)生在這里。南陽位于河南的西南部,三國時期稱為“宛”。在相當一段時間接受“品三國”的影響后,我當然不會錯過去拜會武候祠的機會。
南陽武侯祠,又名諸葛庵,位于南陽市西南的臥龍崗上。它是古人為紀念三國時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諸葛亮躬耕于南陽而修建的一所祠堂。南陽武侯祠很容易讓人想起諸葛亮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的前《出師表》。
整個武候祠并不大,然而這里卻是諸葛亮在出山之前的生活場所。當我去游覽的時候,整個武候祠并沒有太多的游人,一切顯的相當?shù)陌察o。在一座座古建筑和一棵棵參天古樹面前,安靜給我了一種歷史滄桑感。在經(jīng)歷了歷史的洗刷后,這里的斷碑或匾額讓后人記住了這個被神化了的諸葛亮。
我曾去過成都的武候祠,那里的人相當?shù)亩?,因此,熱鬧自然非凡。可是,那里卻有著劉備的墓地,因此,那個武候祠更象給劉備準備的。而南陽的武候祠卻讓我想起了杜甫草堂。兩人雖都偏于陋室,卻都心懷天下。而諸葛亮更為后人的文人提供了無限的想象。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游歷成都武侯祠時留下的詩句。當年他若來到南陽武侯祠,那么他更可能有更美妙的詩句。
杜甫沒有來,可是岳飛卻來了。在南陽的一個夜晚,岳飛在這里揮筆書寫了前后《出師表》。也只有在諸葛亮的面前,被朝廷處處排擠的岳飛才可以在這里通過歷史的時光隧道找到一絲共鳴。
站在這里,我知道自己并不能完全領(lǐng)略這里的一切。在歷史面前,人是如此的渺小。而歷史古跡就是這樣讓人覺得歷史的殘酷,諸葛亮最終沒有完成統(tǒng)一,而在五丈原的秋風(fēng)中隨風(fēng)而逝。
半天,我已經(jīng)游遍了武候祠,在離開的時候,我回頭望著“臥龍崗”三個字,心中想起了另一首詩:“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zhuǎn),遺恨失吞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