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4日13時23分,我國阿拉伯語界的一代宗師、阿拉伯文化與歷史研究的泰斗、哈吉納忠教授因病醫(yī)治無效離開了頓業(yè)。中國最早赴埃及艾資哈爾大學留學的四位學者中的最后一位,也歸真了。
26日上午,北京的天氣依然寒冷。中國伊斯蘭教協(xié)會的禮堂里納忠哈吉的埋體停放在翠綠的花叢中。禮堂上方的橫幅上寫著“沉痛悼念納忠哈吉歸真”北京外國語大學的主要領導中國伊斯蘭教協(xié)會的領導和教育部有方面負責人以及數(shù)百名群眾前往伊斯蘭教協(xié)會禮堂,和這位享譽了阿拉伯語界最高榮譽的“沙迦阿拉伯文化獎”的九十九歲高齡的教授告別。
在殯禮舉行前,中國伊斯蘭教協(xié)會會長陳廣元阿訇慰問了納忠先生的子女和親屬,并跟他們一起在納忠先生的埋體前合影。站禮氣氛非常莊重,“者那則”由陳廣元大阿訇領站。然后納先生的埋體由他的親屬抬出禮堂送往北京蘆井回民公墓安葬。
納忠教授1909年出生于云南省通??h一個回族家庭,早年曾在埃及開羅留學九年,榮獲著名的愛資哈爾大學頒發(fā)的最高學位“學者證書”;回國后在當時的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擔任教授,成為在我國高等院校講授阿拉伯語和阿拉伯文化的第一人。此后,他在云南大學任教,后經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調入外交學院工作。1962年,他調至北京外國語學院(今北京外國語大學)工作,歷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導師。在漫長的教育生涯中,納忠教授為我國外交、文化、教育事業(yè)培養(yǎng)了大批阿拉伯語人才。與此同時,他還筆耕不輟,共出版各類學術專著、譯著二十多部,為向中國人民介紹阿拉伯文化作出了突出貢獻。他的《阿拉伯通史》、《傳承與交融:阿拉伯文化》等著作,多次獲得國家和省部級重要獎項,代表了我國同類學科研究的最高水平。2001年,納忠教授榮獲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fā)的首屆“沙迦阿拉伯文化獎”,該獎評委會在頒獎決議中高度評價了納忠教授的學術生涯,認為授予此獎是為了“表彰他對阿拉伯語言與文化非同尋常的廣博知識,肯定他研究阿拉伯文化的大量著述、尤其是有關阿拉伯歷史著作的重要性。”
納忠教授不僅著作等身、桃李天下,他高尚的人格也同樣有可皆碑。他愛國愛教,是位虔誠的穆斯林,他始終堅持認主獨一的信念恪守教規(guī)。他具有那一代穆斯林學者共有的許多美德,為人忠誠善良,剛正不阿,淡泊名利,是我們所有穆斯林學者學習的楷模。筆者與納忠教授同在外語大學,2006年夏日的一天,曾與納先生過去的學生、現(xiàn)在外語大學黨委副書記周烈一起看望他,這也是我第二次拜訪他。97歲的納先生,一時想不起這位當年的弟子了,然而當我給他道色倆目時,老人卻非常地高興,然后就不停地背誦起《古蘭經》。他的晚年,記憶力喪失了,但《古蘭經》卻背誦得十分流暢。這是納先生作為一個虔誠的穆斯林學者的最有力的見證。
祈求安拉憐憫,提高他在天園中的品級。
阿米乃!
元 康
2008年1月27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