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時代學過生理課,那時就感覺人體的吸收功能很了不起。食物通過口腔中各器官的相互協(xié)調(diào)、胃液混合,最終在腸道內(nèi)完成吸收全過程。人這一生,起伏,波折,壯麗,成達,就如同饑饉中的食物,必須經(jīng)過吸收才能轉(zhuǎn)化為生命體征的一部分,每一樣都不可或缺。信仰也一樣,只有把信仰融合在生活中,流淌在血液里,吸收在人格上,才能以優(yōu)美的姿態(tài)和方式去工作和生活,去體現(xiàn)信仰帶來的甘醇和甜美,才能凈化自己的思想,檢討自己的過失,在認識上升華并于行動中體現(xiàn)出來,達到更好的敬畏安拉。
敬畏安拉。真主在《古蘭經(jīng)》中這樣描述信士:“只有這等人是信士:當記念真主的時候,他們內(nèi)心感覺恐懼,當宣讀真主的跡象的時候,那些跡象增加了他們的信仰,他們只信仰他們的主。”(8:2)真正的敬畏不是怕,而是愛,是感恩,是博愛,是仁愛,是愛之極至。因為愛真主所愛,所以遠離真主所厭煩的人和事。艾布伯克爾曾這樣祈禱:我的主啊,如果我崇拜你是為了進入天堂,求你讓我遠離天堂;如果崇拜你是為了躲避火獄,求你把我投入火獄。這是信德的最高體現(xiàn),是做為信士的最高姿態(tài)!打一個淺顯的比喻,假如我們孝順雙親僅是為了得到父母的房產(chǎn)或多分一些遺產(chǎn),這種以利益為目的的孝敬不會持久,更不會讓父母感到幸福和溫暖。站在山谷里大聲呼喊過的朋友一定有過這種體驗:無論你對山谷呼喚什么,回聲會在第一時間反饋回來!生命就像一種回聲。你送出什么它就送回什么!世上最受歡迎的人,一定品德高尚有仁愛之心的人。這個社會所弘揚的倫理和伊斯蘭所倡導的主義都在教導我們要友愛,要仁慈,這使得我們在潛意識深處有了對仁愛的向往和追求,有了對具備這種品質(zhì)的人的尊重,有了對缺失這種氣候的渴望,當這種品質(zhì)如空氣一樣流動于人際,敬畏安拉則是水到渠成的自然而然。
凈化思想。這個世界很奇妙,幾乎所有的花草都被文人謳歌贊揚,可有一種草卻除外,它是浮萍。人的思想也一樣。最可怕的思想莫過于飄忽不定,左右搖擺,這將導致一個人的徹底失敗。必須將思想根植于一種深層次的信仰。周家學派力捧蓮花之高潔,出淤泥而不染,淤泥只是相對于旁觀者而言,于蓮,難道那不是植根的沃土嗎?真正的信仰是積極熱情的,是教導人們熱愛生活的,是指導思想,引領(lǐng)生活,和諧人際關(guān)系群的。一個思想雜亂,欲壑難填的人內(nèi)心極易不平衡,他所受的誘惑和干擾很多。關(guān)于誘惑的問題,有人請教過穆圣,穆圣說:誘惑是鍛煉信德和忠誠的。人類社會中有一個奇怪現(xiàn)象:大多數(shù)人都不喜歡做自己而喜歡做別人。不是說李嘉誠不優(yōu)秀,不是說托爾斯泰不崇高,窮其一生,我們永遠做不了他們!在自己的軌道上把自己做好,努力做一個信德高尚,思想清晰,工作積極,待人熱忱的人,你就是成功的,就是主喜人愛的,我們可以不偉大,但一定要崇高。
靜思己過。每一個人都會犯錯,正所謂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寬容地講,犯錯是個不可避免的學習過程。人與人之所以難相處,很大程度是受主觀因素的影響:對自己的過失過于寬松,寬松到忽略不計;對別人的過失過于苛刻,苛刻到錙銖必較。穆圣曾就人性的這一方面做過闡述:人通常只能看到別人眼中的灰塵,卻看不見自己眼中的大樹。戴著放大鏡看別人,卻用萬花筒看自己,永遠不會給自己一個真實的定位。自然總被虛幻事物蒙蔽。我喜歡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父親要做演講,冥思苦想找不到合適的題目,偏偏兒子要和他玩游戲,他拿了張地圖撕成數(shù)片,告訴兒子拼好之后再來找他。他以為這張地圖夠孩子忙上幾個小時,自己正好準備演講。誰料幾分鐘以后兒子把拼好的地圖呈現(xiàn)在他面前時,他奇怪極了:你怎么這么快就拼好了呢?兒子回答:地圖反面是一張人頭像,我把人頭像拼好了,地圖當然就拼好了。這位父親頓悟出演講題目:一個人是對的,他的世界也是對的。不記得是哪位哲人講:站在對方角度想問題,很多矛盾變得容易理解。遇到?jīng)_突時首先要想,我有沒有錯?錯在哪里?如果我是他,我會怎么辦?思想和信仰會在這種反復提煉磨礪中得到升華,人也會變得高尚和與眾不同。
競相行善。人的性格中有一種競爭的天賦。競爭是種美好的品格,如果人們都與比爾蓋茨競爭,社會將變得富有而智慧;如果人們都與思想偉人道德巨匠競爭,世界將變得和諧安寧。那么,一個人最大的競爭對手是誰呢?是自己!以前,我很不理解為什么很多人要耗費人力、物力,甚至生命去攀登珠穆朗瑪峰,直到一位記者采訪一個登峰成功的隊員,他說:當我登上珠峰后,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我什么也沒有征服,征服的只是我自己。征,意味著競爭;服,意味著超越。我喜歡用上臺階來比喻一些事物,與昨天的自我競爭,力求超載今天的自我,在追求真理和行善的道路上永無止境,永攀高峰,永遠以一種謙虛的美德,自信的豪放迎接自我,挑戰(zhàn)自我,征服自我,實在是穆斯林應該具有和提煉的美好品德。有位學者曾告訴我,曇花是種原生于南美泥潭中的植物。曇花雖是草,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也力爭一現(xiàn)。更何況我們穆斯林呢?人只能活一次,栽種的機會可能轉(zhuǎn)瞬即逝,讓我們與時間競爭,與益友競爭,與時代競爭,與自我競爭,用心地活一次。
愛是一種生命稟賦,讓愛和美麗流動并傳承是項偉大的事業(yè)。法國大畫家雷諾阿晚年得了關(guān)節(jié)炎,手扭曲抽筋,每畫一筆,就引起一陣劇痛,但仍堅持不輟。友人問他:為什么這么痛苦你還要堅持畫下去?他回答:痛苦會過去,而美麗永存。每一個人都是太陽底下的新生事物,把自己光亮之處亮出來,你我就是這個世界上神奇的產(chǎn)物,呼吸著一份屬于自己的氧氣,占有一份屬于自己的空間,影響著自己光亮所及的周邊的人。